洱源竹马舞是流传在洱源县白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自娱性歌舞。
洱源竹马舞又叫耍马舞、跑马舞,白语称作“搭麦芝高”。分布在除西山区外的另外十个区。尤以右所区的温水乡和风羽区的风翔、江登乡为甚。主要在春节期间表演,演出地点在乡村的广场上。

洱源竹马舞的演出形式及装束,与内地汉族地区的跑马舞大致相近。演员上身穿所饰演角色的特定服装,腰间套一篾扎纸糊的马形或驴形道具,动作模拟马的跑、跳、踢脚、上下坡等。

洱源竹马舞属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并带有简单的戏剧情节。表演的人数以情节的需要来确定,道具的使用也根据人物的身份来确定。如演赵匡胤、京娘者,系竹马;张光远(赵匡胤的结拜弟兄,扮为丑脸),系挂毛驴;“穆桂英射雁”为三马一驴;“十八相送”(梁祝戏),用两马两驴。过去在春节期间表演洱源竹马舞时,还加上“财神骑虎”的表演内容,到群众家中祝贺。表演者身挎竹扎的“黑虎”,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装扮为道教所奉的财神赵玄坛(又称赵公明、赵公元帅)进行表演。

在洱源竹马舞中,较早期间表演的内容,多数是简化的汉族剧目。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当地的白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用原来洱源竹马舞的形式表现新社会、新事物,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新创作了如《送公粮》《送参军》《兄妹赶会》等节目,将洱源竹马舞用新的形式搬上了艺术舞台,并多次参加县、州、省的民间文艺调演。
作者:杨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