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设施农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进一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仍需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绿色循环,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 陈喻

“十四五”以来,玉溪聚焦解决经营主体普遍反映的设施农业“用地难、资金难”问题,全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63.56万亩,较2021年增加23.85万亩。(详见10月24日《玉溪日报》第一版相关报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是必须回答的发展课题。几年来,玉溪通过科学布局、用活资源、规范管理,有效破解“用地难、资金难”等问题,全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如今,一个个现代设施农业项目的高效运转,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还种出了乡村振兴好“钱景”。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破解“用地难”,关键在于“向存量要空间”“向规划要效益”。玉溪开展土地“家底”大摸排,对全市可用土地资源、低效农业用地及现有产业基地的全面梳理,摸清了近20万亩可用于设施农业的用地、27万亩低效老旧果园、数百个老旧养殖场和数千个规模种植基地。正是在这份精准的“家底账册”基础上,玉溪得以创新性地引导“三种模式”用地:规范拓展“新增”资源,高效盘活“存量”资源,合理转化“闲置”资源。这一经验表明,通过优化重组和效能提升,土地资源才能释放出更大的利用潜能。

资金是农业发展的底气。化解“资金难”,重点在于构建“多元投入、协同发力”的投融资格局。设施农业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或者经营主体自身积累,往往难以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玉溪构建起多元化投入机制,既有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和优质企业的“外力”注入,也有发挥国企示范引领、带动建设的“中坚”力量;既有争取多元化金融产品支持的“活水”滋养,也有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自主投入的“内生”动力。同时,还整合财政资金、专项债券提供“引导”支持,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增值”利用。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说明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善于运用资本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发展设施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规范管理是保障。从摸清家底到分类施策,从模式探索到机制构建,玉溪的这些做法较好地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精准管理,确保了资源能够“用活”、资金能够“增效”,避免了盲目建设、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使得设施农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当然,目前设施农业在设施装备、技术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化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也面临着绿色转型任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仍需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绿色循环,不断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面对用地和资金的普遍性难题,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在存量中挖掘潜力,在机制上寻求突破,就一定能够找到符合本地实际、高效集约的发展路径,助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曾梦琪   审核:张志云   终审:何志刚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