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云南日报——云新闻发表文章《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让工作找上门 让就业不离村》,报道了鸡头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街道“半工半农”实际,锚定“让工作找上门,让就业不离村”目标,开展了“两栖农民”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通过提供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支持,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就地就近就业3000余人。

原文如下: 今年以来,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街道“半工半农”实际,锚定“让工作找上门,让就业不离村”目标,开展了“两栖农民”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通过提供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信息支持,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就地就近就业3000余人。 记者了解到,该街道通过党组织牵头引进社区适配的小微产业、精准对接人岗需求、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量身打造一批“小而精”的就业岗位,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起坚实桥梁。 机器轰鸣与乡亲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一幅热闹图景。“这里工地长期需要15人,忙时能带动30多位乡亲务工,每天200元工钱。”在鸡头村街道瓦仓社区马皇坪民族特色集市施工现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光亮忙碌着对接市场建设,“街道党工委统筹岗位供给、保障务工权益,不少村民放下外出行囊,在家门口挣起了‘热乎钱’。” “每天能挣200元,晚上还能回家照顾娃娃。”正在工地务工的瓦仓社区居民李明耕抹了把汗,脸上满是笑意。如今在瓦仓社区,像李明耕这样靠“家门口岗位”增收的村民越来越多。 同样,在瓦仓社区蓝莓基地,张凤美正带着技术工给蓝莓剪枝,她满意地说:“长期在这打工,每月收入稳定,家里开销不用愁。”据了解,该蓝莓基地是鸡头村街道党工委牵头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进蓝莓种植项目,搭建起“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家底”,又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实现“家门口增收”,实现集体、群众双受益。 此外,该街道整合辖区资源,由街道扶投公司搭台打造“乡味坊”农产品牌,通过品牌加盟、农户拎包入住、构建“订单式+自主”生产模式,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式售卖渠道,打造“三姨妈手工粽”家庭致富工坊居家就业点,带动辖区居民增收致富。小小的工坊为留守妇女、老人编织起一张坚实的就业保障网。


来 源:云南日报— —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