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3小时只为这口鲜!栗树乡的江水鱼,藏着最原始的鲜甜

周末晨雾刚起,栗树乡的江岸已热闹起来。皇竹草掩映的澜沧江边,鱼竿像轻苇般斜立,线端浮漂随波轻点;丙必利水库的青石板上,钓友们蹲成一排,目光紧锁水面,偶尔一声“上钩了”,让寂静的山坳瞬间鲜活——这片乡野,正凭着原汁原味的生态底色,让“鱼米之乡”的老名头生出新滋味。


图片


栗树乡的“鲜”,全在一汪好水里。全乡倚靠在澜沧江的臂弯里,江水清冽如镜,养出的青鱼、鲤鱼、江鳅,肉质弹嫩得像刚蒸好的米糕,下锅不用多加调料,简单处理就透着江水的清甜。丙必利水库本是灌溉用的“民生塘”,却因生态环境极佳,成了鱼类的“安乐窝”:鲫鱼群在浅滩摆尾,彩虹雷龙鱼游过,青褐纹路裹着细碎银点,像水中掠过的小彩龙。当地群众沿用传统方式捕鱼,钓友们则偏爱野钓,“这里的鱼吃着有股江水的清甜味,比鱼塘里养殖的鱼香多了”,来自临沧的钓友笑着说,为了这口鲜,他每过几个月都要绕着盘山公路开三小时过来。


图片

图片

生态,是栗树乡最“值钱”的家底。交通不便曾让这里的发展脚步慢了些,却也护住了满眼青绿——山林覆盖率超70%,江水含沙量低,连水底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成了鱼类繁衍的“天然产房”。如今,这份“生态本钱”正慢慢变成“民生收益”。在大村的“明安渔场”,党员刀明安带着村民搞生态网箱养殖,不喂人工饲料,全靠江水自然滋养,养出的江鱼在临沧、普洱的周边市场上抢着要,月销2000多公斤,还帮村集体赚了32万余元。钓区边的村民也跟着沾光,在一旁偶尔卖些自家晒的花生、摘的坚果,再摆上罐野蜂蜜,钓友们顺手买走,日子也多了笔活钱。


图片


江畔库边,渔网与鱼竿相映,青草为席、江风作伴,虽简陋却透着野趣,反倒成了“原生态垂钓”的招牌。来的钓友都说,不光为渔获,更爱清晨江面的雾、午后林间的风,爱这份藏在深山里的清净与鲜活。


图片


落日把江面染成金红时,钓友们扛着渔获,笑声撒在盘山路上;江边的渔火渐次亮起,刀明安忙着分拣当天的鱼,准备第二天一早送到镇上。从“守着江水盼收成”到“护好生态赚好钱”,栗树乡正以鱼为媒,让绿水青山变成家门口的“聚宝盆”。澜沧江的水缓缓向前,这片土地上的新希望,也正顺着水流慢慢生长。张天宏  李佳)



图片

来      源:栗树乡

编      辑:董仕玲

二      审:沈仕春

终      审:鲁芯冰


投稿邮箱:yxrmtzx@126.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云县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1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 :1254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