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点亮“童梦港湾”

正午,阳光灼热,蝉声鼓噪,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横路小学内却漾开别样生机。7名暑期志愿者与2名社工穿梭于35名孩子之间,或辅导作业,或低声交流,或组织游戏。

“单词‘Lunch’可以这样记……”志愿者张君引俯身靠近一名小女孩,耐心讲解。女孩屏息凝神,读写几遍后,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一丝豁然开朗的笑容在嘴角绽开。

这是“懿范小学堂”在横路村扎根的寻常一日,更是梁河县 “七彩假期,团团陪伴”志愿服务活动连续8年如约而至的生动缩影。农忙时节,当大人们隐入田野,这座由青春力量构筑的“童梦港湾”,稳稳托起了孩子们的假期时光与无数家庭的殷切期望。

从“组织动员”到“一位难求”

时光倒流至志愿服务活动筹备初期,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雄刚记忆犹新:“活动初始,家长有疑虑,担心孩子安全无保障。”然而,当第一缕微光照亮孩子们沉寂的假期,口口相传的效应迅速显现,供不应求成了甜蜜的负担。

“这个假期,通知刚发出不到半小时,名额就全报满了。”赵雄刚说,家长的态度转变,源于活动真诚回应需求:作业辅导解家长之忧,文体活动释放少年天性,情感陪伴浸润孤独心灵。

初三毕业生赵颐芳放弃闲暇时光,每日往返奔波。她说:“看到弟弟妹妹们从低头不语到主动分享趣事,这份辛苦便有了沉甸甸的价值。”

多元力量汇聚“爱的长河”

更令人欣喜的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磁石效应”日渐彰显,吸引着社会各界主动融入。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干警带着生动的法治小故事走进课堂,乡司法所巧妙地将法律常识融入趣味游戏;本地阿昌族文化传承人则带孩子们体验“蹬窝罗”的快乐与织锦的经纬智慧,古老的民族文脉在游戏中悄然传承。

16时,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横路村第一书记熊轶宁大步踏进教室,熟练地打开投影仪,将烟草与阿昌人民的故事娓娓道来。情动处,熟悉的阿昌族童谣从教室里缓缓流出。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大四学子赵真艳,曾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资助,如今将课堂视为反哺的起点。在她身旁,20岁的大一阿昌族学子赵水叶,也同样被温暖的手托举过学业。这个假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放下采茶竹篓,选择回到教室做一名志愿者。上个假期活动结束时,孩子塞给她的肖像画与那句“老师,我舍不得你”,是她心中无价的回报。

带着两年帮扶孤儿经验的社工胡锦,身影沉稳而温暖。九保阿昌族乡勐宋村那个曾深陷自闭症的孩子,在她持续两年多的倾心浇灌下,终于褪去孤僻,绽放出阳光的笑容。如今,再次感受着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她的心中能量满满。

放下“方寸屏”,拥抱“大天地”

挣脱虚拟世界的无形束缚,是志愿服务活动赠予许多孩子的珍贵礼物。

课间休息的间隙,12岁的阿昌族少年赵建国在阳光下奔跑跳跃,羞涩掩不住眼中的光芒。他悄悄告诉我们,妈妈远在广州打工,两个月才回来一次,“她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他声音虽轻,道出的“想当教师”的梦想却字字清晰。假期小学堂,是他汲取力量、学习民族文化的欢乐时光;“老师”们的倾情陪伴,更坚定了他努力学习的决心与信心。

“暑假正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对即将升入初中的赵云溪而言,这个夏天意义非凡。曾经英语成绩的短板,让她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志愿者的针对性辅导如及时雨般,浸润她渴求知识的心田。“农村孩子,读书是重要出路。”少女眼神笃定,“长大后我想当一名作家。”知识的甘泉,正悄然汇入她梦想的河道。

“常”字背后的民生温度

志愿服务活动在横路村的繁茂生长,远非一次性的暑期慰藉,它正是梁河县用心用情编织“一老一小”关爱网的生动实践与温暖注脚。团县委书记刘玉婷话语铿锵:“横路村的探索绝非孤例,它折射的是我们将此类务实举措制度化、常态化的坚定决心。”

数字是成效最有力的证明:目前,全县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其中,累计惠及儿童超12000人次。“预约式”服务机制的形成,标志着关爱行动已从“活动”蝶变为深入人心的民生服务品牌。而 “乡村培养学子,学子反哺家乡”的青春接力,更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的核心要义。

温暖当下,更烛照未来。这束由青春点燃、用责任守护的“七彩”之光,不仅驱散了孩子们假期的寂寞,更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夯实了乡村人才振兴的根基。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祖杏 张智仁 刘梦

责编:朱红余

审核:郭正权 何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