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新闻】云南马关:“小板凳”架起民心“连心桥”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的村村寨寨,时常能看到这样温暖的场景:边境派出所民警与村民围坐在简易的小板凳上,你一言我一语,唠着家常、解着难题。这不起眼的“小板凳会议”,如今成了当地派出所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一头连着警务民生,一头系着边疆安宁。

“小板凳”唠平安:家门口的法治课堂

“大爷,那些送鸡蛋、讲保健的,说不定就是盯着您口袋里的钱呢……”社区民警梅涛蹲在村民家门口,手里拿着宣传资料,用地道方言讲着诈骗案例。没有讲台、不用课件,几张小板凳一围,就成了最鲜活的法治宣传现场。

金厂边境派出所把“小板凳”当成移动宣传站,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线上信息接触较少的群体,用“唠嗑”的方式普及防诈、防盗、防火知识。“就像种庄稼得贴着土,宣传也得贴着群众的心。”金厂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林林说。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模式效果显著,2025年1月以来,辖区盗窃案件实现“零发生”,31个村小组保持“零发案”。

“小板凳”调纠纷:凉亭里的和解良方

“李大哥,杨大哥,来,坐下喝口水,地界的事咱们慢慢说……”在村头凉亭里,民警黄达搬来三张小板凳,让曾因田地纠纷差点动手的两家人坐下来谈心。几次“小板凳会议”后,不仅地界划清了,两家人还主动相约一起春耕、一起生产。

为了让矛盾化解“有面子更有里子”,金厂边境派出所创新“板凳调解法”,对不愿到所里处理的纠纷,民警就上门回访,在树荫下、屋檐边搭建“非正式调解室”,大家坐上小板凳,慢慢聊,耐心听,最终将矛盾纠纷化解。2025年1月以来,通过自主摸排化解矛盾14起,化解率达96%,不少积怨在“拉家常”中烟消云散。数据显示,辖区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25%,治安纠纷化解率升至96%。

“小板凳”送服务:心窝里的便民窗口

“李阿姨,户籍警官来了,今天就帮您把手续办齐。”社区民警带着户籍警走进金厂镇罗家坪村,小板凳一放,膝盖当桌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集信息,办理业务。这种“帮代办”服务正是派出所依托“小板凳会议”收集需求后推出的便民举措。

通过每月在村委会开“小板凳会议”,派出所民警收集群众办事需求,联合村干部、义警组建服务网络,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村民、在外务工人员提供户籍证明等“一站式代办”服务。如今,村民不用跑腿,坐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小板凳服务”成了群众口中的“暖心窝工程”。

一张小板凳,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金厂边境派出所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板凳”成为平安建设的“稳压器”、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在边疆村寨的烟火气里,这别样的“枫警”线,正绘就出基层治理的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