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拔尖人才】杨琼:乳扇飘香富乡邻,非遗传承绽芳华

编者按




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大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市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为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支撑,鼓励各类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向州级推荐后备人选。经州级部门审核认定,大理市共12人被认定为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大理市就业”公众号推出乡土拔尖人才、民间艺术人才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杨琼:乳扇飘香富乡邻 非遗传承绽芳华


“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卖”,乳扇这一独特的风味食品,承载着大理人民的智慧与情怀。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杨琼,以乳扇为媒,用双手编织产业蓝图,用匠心传承非遗技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从家庭作坊到产业引领


杨琼是土生土长的大理市上关镇人,2011年经亲友介绍和支持,开始接触乳扇行业。刚开始,她主要是到邻村加工户家中批发乳扇,再拿到大理古城一带销售。乳扇作为大理地区的特产,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售效益很不错,但偶尔会有顾客反映乳扇质量有问题。为确保乳扇品质稳定,杨琼毅然决定自己生产加工乳扇。经过反复试验,半年后终于加工出了品质好、口味佳的乳扇。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杨琼的乳扇很快在当地赢得了良好口碑,随后她成立了“乐众乳扇坊”。

“从接触乳扇至今,从鲜奶的收购到成品的产出,我一直坚持无添加、原生态的传统工艺,因为只有良好的品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谈到从业经历,杨琼自豪地说道。为满足市场需求,乐众乳扇坊先后两次扩大了生产规模,聘请了多名熟练制作乳扇传统技艺的妇女专门生产加工乳扇。为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她在上关镇承租场地,新建了无尘厂房。在经过这几年生产技艺和客户的积淀,加之诚信经营,如今每年的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凭借着敢闯、敢拼、敢于尝试的劲头,杨琼获得了多项荣誉,2018年,在云南省“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中获得“十佳魔豆妈妈”称号;2021年,受聘“白州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百村行”大理市专家服务团成员。



带动就业 共奔致富路


优质的乳扇,来源于优质的牛奶。为了保障奶源品质,杨琼积极联系周边的养殖户,同他们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养殖户牛奶销路问题。

在杨琼的带动下,上关镇众多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养殖户李育凤和丈夫杨金贤,在做农活之余养了三头奶牛,李育凤负责挤奶,杨金贤则管理村里的牛奶收购点。他们每天两次挤奶,将新鲜牛奶送往收购点,家里不仅有了稳定的奶牛产奶收入,杨金贤在收购点也有了额外工资。王吉仙家同样养着三头奶牛,十多年来,家门口的收购点极大地方便了她,定点收购的模式让她无需为牛奶销售发愁。而在乳扇坊工作的杨红凤、王晓兰等本村妇女,也在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每月获得稳定收入,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大理市上关镇乐众乳扇坊已初具规模,厂里有固定员工6人,每天乳扇产量可达300多公斤,带动镇内奶牛养殖户近50户,为邻近村民常年提供近30个就业岗位。乐众乳扇坊产品不仅畅销大理各地,还远销昆明等地,新研发的乳条更是受到西藏等地市场的青睐,销量逐年攀升。乐众乳扇坊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周边村民共同参与到乳扇产业中,走出了一条“创业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守匠心 传承非遗文化


2019年,杨琼被评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理乳扇)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既是对她技艺的认可,也赋予了她传承非遗的重任。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乳扇传统制作技艺手工生产,确保每一片乳扇都品质优良、口感纯正。

为响应保护治理洱海的号召,杨琼主动将距离弥苴河不到50米的乳扇加工点搬迁,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白州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百村行”活动,走进上关镇漏邑村,将自己十多年的乳扇制作经验和传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在培训中,她从酸水调配、炼制凝结到薄片制作、上竿晾晒,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手把手教学。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有的学会了改进制作工艺,有的掌握了全新的制作技巧,大家都希望能将这门技艺转化为改善家庭生活的技能。



如今,“乐众乳扇”已小有名气,但杨琼深知,大理特色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她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乳扇产业的竞争力,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乳扇产业发展中来,让乳扇这一承载着大理文化的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让更多人感受大理饮食文化魅力,让大理乳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大理市就业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