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峦叠嶂的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深山中,生长着一种要历经48年才得一见的奇珍——竹米。竹米,被誉为“凤凰之食”,早在《庄子·秋水》中便有记载,神鸟鹓鶵(凤凰)“非练实(竹米)不食”,足以可见竹米的珍贵。竹米并非谷物,而是竹子历经漫长岁月积蓄力量后,在生命轮回的节点上结出的种子,带着山林的清冽与时光的厚重,成为大自然馈赠的稀世美味。
要寻得这份珍味,需得深入竹林秘境。经验老到的采山人踏着晨露穿行,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间,目光敏锐地搜寻着枝头那一串串饱满的竹米。每一颗都凝聚着山风、晨露与阳光的精华,这是大自然的慷慨回馈。
采回的竹米,先用清水细细淘洗,洗去附着的尘土与杂质,露出其温润的本色。随后,将洗净的竹米倒入大铁锅中,以文火缓缓炒制。在40分钟的静静守候中,铁锅与竹米碰撞出细碎声响,清雅的香气随着热气丝丝缕缕地漫溢开来。直到竹米表皮均匀泛黑,用手轻轻一搓,就能去除表壳,得见内里的果肉,这一步方算成功。
最后的关键工序,是将炒好的竹米倒入特制的竹篓中。双手紧握竹篓两端,借势猛力摔打。在一次次震荡中,竹米的表皮与内里的果实彻底分离,筛去外壳,留下的便是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竹米。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祖辈传下的生活智慧。
而竹米最地道的吃法,当数竹米炖土鸡。将处理好的鸡肉与竹米一同入锅,加山泉水慢炖。随着“咕嘟咕嘟”的声响,竹米的清甘与鸡肉的醇厚渐渐相融,汤色清亮,香气透过锅盖的缝隙钻出来,勾得人食欲大开。起锅时无须过多调味,仅少许盐便足以激发两者的本味。鸡肉酥烂脱骨,竹米吸饱了肉香,入口软糯又带着一丝清甜,每一口都是山林的纯净与食材的本真在舌尖绽放。
如今,这份藏在深山的美味终于走出了秘境。每一粒竹米,都历经了采摘的艰辛、炒制的耐心与分离的巧劲,是自然馈赠和匠心传承的完美交融。若想尝一口地道的山野鲜,不妨用竹米炖一锅鸡汤,让这份来自大山的绿色奇珍,为餐桌添一份醇厚鲜香,也让身心在温暖的滋味中感受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