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勐海】傣家巾帼新农人玉南儿,勇闯新“稻”路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这片素有“滇南粮仓”美誉的广袤土地上,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大地。眼下正是插秧的繁忙时节,水田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好似一片片明镜镶嵌在大地上。

玉南儿站在田埂边,目光专注地看着正在水田中作业的插秧机。这台现代化的插秧机悄无声息地行进着,它驶过之处,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而有序地插入泥中,动作精准而高效。

这位傣家女儿以非凡的勇气、坚韧的毅力和创新的思维,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引领农业变革的巾帼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稻”路。



破茧:困境中勇寻生机

早年的玉南儿,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有些喘不过气。为了养活一家四口,25岁的她在夜色还未褪去时,就摸黑起身,赶往景洪的蔬菜市场。她在摊位间仔细挑选菜品,而后背着菜篮,走街串巷地叫卖。然而,起早贪黑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入,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证。

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玉南儿的斗志。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养鸭能赚钱,这个想法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她心中种下。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但玉南儿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劲儿上来了,说干就干。

她四处打听市场行情,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她,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凑齐了500元的启动资金购入了200只肉鸭和1000只蛋鸭。从那以后,鸭舍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她日夜守着鸭子,精心调配饲料,认真打扫鸭舍。每一个清晨,她在鸭叫声中醒来;每一个夜晚,她伴着鸭子的呼噜声入睡。

为了让鸭子健康成长,玉南儿可谓是操碎了心。有一次,几只鸭子突然生病,不吃不喝,这可把她急坏了。她四处打听兽医,还自己查阅资料,尝试各种方法给鸭子治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生病的鸭子终于慢慢恢复了健康。那一刻,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收获了养鸭的第一笔收入1800元。那一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不仅是钱,更是对她努力的认可,坚定了她继续创业的决心。


拓路:稻田里的梦想起航

养鸭的成功让玉南儿有了底气,但她没有满足。看到周边寨子里有人承包了许多闲置的土地来种田,她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心里萌生出承包土地种田的想法。

她一家家上门劝说,耐心地给村民描绘种田的前景。有的村民担心土地租出去没有收成,有的则对她一个女人能否种好田表示怀疑。但玉南儿没有放弃,她用真诚和决心打动了村民,终于,她承包下了第一批水田17亩,正式踏上了种粮之路。

可种田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选种、育秧、田间管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刚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她种植的水稻出现了病虫害,产量也不如预期。但玉南儿不怕,她向老农请教,自己买书钻研,还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

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农业术语她听不懂,有些技术操作她做不好,但她从不气馁。她一遍遍地向老师和专家请教,一次次地在田间实践。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水稻迎来了丰收,看着那金黄的稻田,她心中满是喜悦。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新问题接踵而至。特色产业兴起,人工成本上涨,土地、水源、肥料等资源紧张,水稻产业优势不再。玉南儿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行不通了,必须变革。她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

周围人都觉得她疯了,买农机要花很多钱,而且风险大。但玉南儿坚信这是农业的未来。2015年,她咬牙拿出积蓄,购买了插秧机、耙田机和收割机。刚开始使用农机时,她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机器故障、操作不熟练等等。但她没有退缩,她积极向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自己摸索维修方法。

这一年,她承包的300亩水田,在农机的助力下,水稻亩产达到620公斤,产值63.24万元,收益36.24万元。农机的成功应用,让她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领航:智慧农业的巾帼先锋

农机的成功没有让玉南儿停下脚步,她深知,农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2016年底,她注册成立了勐海南儿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勐海南儿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头扎进了智慧农业的领域。

她引进育秧流水线,为了掌握技术,她像个小学生一样,向农技人员请教,认真记录化肥用量,研究营养土配比,观察育苗长势。有时候,为了观察育苗的生长情况,她会在田间守上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在她的努力下,每年育秧面积突破1200亩。2021年,她种植的500亩水稻实现了无人机打药、施肥,从“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无人机打药施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玉南儿不仅自己发展,还想着带动乡亲们。她经常组织技术培训,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在培训中,她耐心地解答村民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农机和使用新技术。

2023年,她成立了勐海县勐遮双双家庭农场,推广稻鱼鸭蔬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这种模式让稻田、鱼、鸭、蔬菜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鱼鸭吃虫除草,粪便肥田,水稻蔬菜又为鱼鸭提供食物。

刚开始推广这种模式时,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玉南儿没有放弃,她先在自己的农场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后,再邀请村民来参观。看到实际的效果后,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尝试。

2024年,她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稻610亩、蔬菜10亩,养鱼50亩。每亩产值从500元涨到了7000元以上,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近就业。

在带动妇女就业的过程中,玉南儿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妇女因为家庭原因,不能长时间工作,有些则缺乏相关的技能。但玉南儿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合的工作岗位,还为她们提供了培训。



从为温饱奔波的农村妇女,到引领农业变革的巾帼新农人,玉南儿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闯出了一条新“稻”路。未来,她还计划引进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扩大农场的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让这片“滇南粮仓”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投稿邮箱:mhtv@163.com

监制:赵媛媛

责编:丁琦璇 李 沿

校对:李德琳

编辑:胡珊珊

来源:中国妇女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