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坚守 镜头后的故事——聚焦玉溪新闻人

编者按:一撇一捺,勾勒时代经纬,每一笔都是对事实的郑重书写;一帧一画,定格历史瞬间,每一镜都是对真相的忠实留存。他们以文字为桥,传递人间百态;用镜头为尺,丈量世事温度,只因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记者。今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本期《关注》把焦点对准玉溪新闻人,听他们讲述笔尖下的坚守、镜头后的故事,致敬每一份不辍前行的新闻力量!

24

哀牢山里有什么?

2024年国庆假期,我的手机响个不停。天南地北的老同学们,刷到网络博主到哀牢山找矿的视频后,不约而同发来消息问我:“哀牢山里有什么?”

哀牢山一夜爆火,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我和我的同事心情复杂:我们盼着他们来,又怕他们乱来。毕竟2021年4名地质调查员在哀牢山失联的事,大家记忆犹新。

“哀牢山里有什么?”我想起了“花田鸡”“绿斑鸠”,还有“老野猪”!

“老野猪”是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护局管护员李伟的外号,也是2023年我第一次走进哀牢山腹地的向导。那一次,我们到哀牢山拍摄每年秋冬季节开展的鸟类环志工作。哀牢山是全球九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之一,每到候鸟迁徙的季节,管护员们夜里忙着诱捕南飞的候鸟,白天为候鸟体检、拍照、录信息,戴上国家统一编码的脚环后将其放飞,很少有时间睡觉。累还是其次的,在哀牢山核心区工作,危险无处不在。他们一个月至少要开展两次集中巡护,一进山就是风餐露宿七八天。“老野猪”经常会遇到真正的野猪,有时候还要战战兢兢地从黑熊眼前溜走,神出鬼没的毒蛇更是防不胜防。

一年四季与哀牢山的草木鸟兽打交道,管护员的生活习惯甚至名字都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李伟因为跟野猪一样跑得快而得名“老野猪”,身材瘦小的张勇人送外号“小杜鹃”,害羞腼腆的李家平被大家叫作“绿斑鸠”。我和他们开玩笑说,我要改名叫“海南鳽”,虽然环志站的活动板房漏风,夜里冷得要命,无处不在的蚂蟥让人坐立不安,但在山里的日子,我一直被大家当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保护着。

“叮咚”,我的手机又响了。我们接到采访任务,又要动身前往哀牢山了。这一次,我们要借互联网带来的“泼天流量”,把现实版“云南虫谷”哀牢山最真实的样貌告诉大家!

“做好”新闻不容易,但是做“好新闻”很有意义。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无数像“哀牢山爆火”这样既要分秒必争,又要张弛有度的新闻事件,让我不停问自己:“怎么把新闻做好?”在凌晨5点的地震灾区,在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在中超联赛的绿茵场边,我想唯有坚守“内容为王”的初衷,才能拿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新闻,讲好玉溪故事,传播玉溪好声音。(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梦芸)


一声记者 一生记着

2015年,我走进峨山县广播电视台,人生的新篇章,也从这里真正开始。

记得刚考入这里时,我随父亲回到老家,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孩子们躲在门边偷偷看我,怯生生地问:“姐姐,以后在电视里能看到你吗?”我点点头,他们一下子围了上来,眼里闪着光。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

我的奶奶耳鸣,我拿着一支笔当麦克风在她面前比画,想说我考上电视台了。她却笑着说:“教书好,以后好好教。”我没有解释,因为那天,她笑得很开心。

独自来到峨山,每天面对全新的媒体工作,睁开眼就是挑战。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而答案总在记忆深处回响——“我是记者,我在路上。”

这句话,来自我的偶像,也是我的母亲。1993年,她成为第一代电视播音员,后来做过记者、编辑、制作人。她的节目深受喜爱,我从小守在电视机前等她出现,模仿她说话,甚至打电话到直播间为她点歌。她总是亲切地说:“这位小朋友,你的声音好熟悉……”

她曾说,这辈子选择这份事业,从不后悔,但最对不起的是她的孩子。媒体人没有朝九晚五,他们在现场、在路上、在幕后。忙起来三天三夜只睡三四个小时,早上采访、中午写稿、下午出镜、晚上制作,回家时,孩子已在邻居家的沙发上熟睡。

邻居说,孩子睡前会喃喃:“阿姨,我妈妈会来接我,只是可能会有点晚。”吃饭时,孩子害羞地问:“爷爷奶奶,我能在你家吃点饭吗?我吃得不多。”她讲到这里,眼眶泛红。

我安慰她:“孩子早已理解了你,她为身为‘媒体二代’而骄傲。”是的,那个孩子,就是我。

在记者节致敬记者,我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我们两代人。她是我人生的风向标,是我一路走来的动力。我想对她说:有一种幸福,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有一种骄傲,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电视台到融媒体中心,2025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十年间,我从主播、记者、摄像、制片、编剧、导演、新媒体编辑等岗位从容走过,获奖无数,三言两语的讲述,说不尽十年的感悟,但这一路,我始终初心不改。

记者,是民心里走出来的人,他们把新闻载入时代,把真相带给人民。一声记者,一生记着。这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峨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惜缘)


坚守初心 三十九年逐光前行

今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作为记者的第26个节日。掐指一算,我在新闻宣传岗位上已坚守39年,从18岁怀揣梦想的青葱少女到如今知天命的年纪,这条记录时代、传递温度的逐光之路,我走得坚定而执着。

18岁那年,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憧憬,我踏入新平县广播电视局的大门。彼时单位人员紧缺,我一人身兼数职:白天手持话筒奔波在采访现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素材;夜晚伏在案头写稿、剪辑画面,忙完还要准时到机房播放广播。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忙到深夜是常态,但我从未有过怨言。我始终坚信“打铁还需自身硬”,利用休息时间钻研采访技巧、打磨稿件、熟悉设备。那些年的忙碌,让我有了踩在地面上的踏实感,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技能,更培养了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品格。

2002年,我调到通海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今年8月,为拍摄通海锦海农业与昆明黑马温室宣传片,全方位展现现代农业魅力,我和团队连续9天奔赴4个州(市)9个县区,每天平均拍摄12小时。清晨蹲守花田捕捉露珠,烈日下拍摄温室钢架。夜晚回到驻地,还要连夜整理素材、调整脚本,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可没人抱怨。当看到素材里钢架弧度与花瓣柔美相映,科技与土地完美融合,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也懂得了付出的意义。

39年里,我的身份在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导之间切换,但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从未消减。我由衷感谢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田间劳作的农民、坚守岗位的匠人、拼搏的创业者……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生命中的闪光点,不断滋养着我,让我始终保持热爱生活的心。

39年,我见证了新闻传播的巨大变革:从胶片相机到高清设备,从纸笔记录到数字化编辑,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我作为时代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的初心从未改变。

39年,我跑遍城乡街巷,见证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记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参与重大事件报道,也关注邻里民生小事。无论是狂风暴雨中的紧急采访,还是深夜灯光下的稿件打磨,我都以饱满热情投入,用专业与担当诠释记者使命。

如今,我依然活跃在一线,带着年轻记者跑现场、改稿件、编辑视频,把39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有人问我39年坚守是否后悔,我的答案始终坚定:从未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成为一名记者,带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前行在逐光路上,用镜头和笔继续记录时代的温度与力量。(通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丽萍)


求真向善 新闻记者不变的初心

每次接到新闻采访任务,从业13年的职业习惯便即刻“苏醒”——检查摄像机储存卡、测试话筒电量、备好采访笔记本……

从事新闻工作的4700多天时间里,我的足迹印在抚仙湖的碧水畔及基层的田野村落间,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采访对象兴奋地跟我聊发展、话成效时的神情。他们的真情流露,正是基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书写“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

清晨,澄江市龙街街道左所社区现代化菌菇种植车间里空气湿润,羊肚菌在智能系统精准控温下悄然生长。

“抚仙湖保护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左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兴武的话掷地有声。在党建引领下,社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了全省首个羊肚菌工厂化种植标准车间。车间使用的智能系统,可以对菌菇生长环境进行精准控制。看着一茬接一茬长势喜人的羊肚菌,社区“趁热打铁”,又创新引进了红托竹荪进行试种。不仅如此,左所社区党员干部还细致入微地把“生态账”算成了“经济账”:社区投资近1200万元兴建的标准化厂房,可以把水生植物和蓝莓秸秆等废料变成红托竹荪的基质肥料。去年,这里产出了约5600公斤红托竹荪,总销售额达56万元。

采访中,当摄像机镜头捕捉到乡亲们因产业发展而熠熠生辉的眼神时,我记录的不仅是产销数据,更是他们用奋斗与汗水在时代画卷上留下的生动注脚。

新闻的脊梁,在于不懈地“追问”。在左所社区的发展故事里,选择羊肚菌绝非偶然,背后是社区干部“认真学习政策、外出考察,并反复研究”的破局攻坚,以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追问”,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超越事件的平面叙述,进而展现出基层以实际行动谋发展、抓落实的磅礴力量。

新闻的内核,始终是那团在风雨跋涉中不曾熄灭的火:求真,是它的光芒;向善,是它的温度。我将以脚力和笔力为笔,以眼力和脑力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继续描绘闪烁着真与善的轨迹,永葆“记录时代,传递温度”的初心,在历史回响处,刻下当代新闻人的忠诚与担当。(澄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超)


赓续新闻情怀 为农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2022年3月初,我背起行囊来到了新平县水塘镇大口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从“新闻人”变为“驻村人”。我时刻告诫自己,驻村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大口人,做到驻村、驻人、驻心,力所能及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大口村地处哀牢山半山区,交通不便是全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县交通运输局来村调研之际,我参与并及时撰写《关于水塘镇大口村山头路扩建硬化的调研报告》,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智力支持。    

当看到脱贫户子女好学上进却为学费发愁时,我及时协调民营企业捐赠2000元资助2名脱贫户子女顺利上大学;当看到大口小学小朋友们可爱的脸庞时,我策划完成大口小学205名小朋友的“六一”微心愿,帮小朋友们实现了小梦想,收到心仪的礼物;当看到村“两委”办公环境简陋、酷热难耐时,我协调价值8000多元的2台空调和1套音响设备,并更换制作村委会宣传栏,改善村“两委”办公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当看到村“两委”干部埋头苦干,极少有机会走出去时,我带领村组干部到新平县、元江县的先进村寨,学习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有人问我:“你一个记者,咋还管起修路、助学、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事?”我想说,当记者的初心,不就是为了看见群众的难、传递群众的盼吗?

作为新闻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刻在骨子里的原则。驻村让我再次回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汲取营养,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作创作源泉。其间陆续采写了60多篇新闻,其中,《新平:小茶叶创大市场》《水塘镇:实施以工代赈 助力乡村振兴》《水塘镇:乡村振兴 道路先行》《水塘镇:集体经济迸发乡村振兴澎湃动力》等一批高质量新闻作品在云南网、玉溪市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和播出。我拍摄制作的MV《醉美水塘》在全镇掀起传唱高潮,专题片《砥砺十年 橙扬四海》为水塘镇柑橘产业发展发出好声音。

新闻的温度,不在镜头里,而在泥土中;记者的情怀,不在笔尖下,而在群众心尖上。如今回到岗位,大口村的一草一木,依然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走村入户记下的方言,那些田间地头走过的场景,都让我的文字有了沉甸甸的力量。(新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忠贵)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何记恒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