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发清∗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每当吟诵起毛泽东的这句诗,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回到30多年前那片生我养我的故乡——梁河县平山乡天宝村罗新寨。在记忆的深处,清脆悦耳的驮铃声始终萦绕在耳畔,那是马帮穿梭于山间跳动的独特音符,承载着天宝村曾经的梦想,也铸就了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无上盛誉。
在过去,马背上的交通方式孕育出了天宝村别具一格的马帮文化、家风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传承至今,成为天宝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天宝马帮文化起源于明末清初,彼时,随着古南甸“丝绸之路”的兴起,马帮逐渐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它们驮着货物,翻山越岭,踏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驮出了天宝的另一片广阔天空。马帮不仅运输着物资,更引领着有识之士离别故土,去探寻外面的世界,将外界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引进天宝,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繁荣发展。
光绪初年,罗新寨“大马帮”早已声名远扬,活跃于腾冲、德宏、缅甸等地,凭借着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其信誉在滇西南地区备受赞许。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天宝马帮迎来了鼎盛时期,70%的家庭以养马为生,马帮运输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田间的油菜、山林的木材,通过马帮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使得天宝村的油菜、杉木种植一度成为梁河的示范和标杆,提及天宝村罗新寨,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天宝,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位于梁河东北部,与腾冲接壤,距离梁河县城50公里,距离腾冲市区20公里,是梁河县平山乡的一个行政村。而罗新寨,更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坐东向西,恰似一把古朴的交椅,背靠苍茫巍峨的尖山群。传说这里曾是仙人登天之地,原始森林连绵不绝,数百亩茶园纵横交错,如绿色的绸缎铺在山间。前有千顷良田,稻穗摇曳,黄花芬芳,四季如画。这里民风淳朴,深厚的马帮文化、家风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如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天宝人,家族根基愈发深厚,声名也远播四方。
“天宝”之名,寓意着上苍庇佑之地,背后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明朝洪武年间,罗氏三兄弟南征平定叛乱后,罗祯获准定居腾冲。顺治年间,后裔族人应元云游至罗新寨时,突然地动山摇,天空中金光闪烁,两条金龙、银龙腾空而起,瞬间消失在云端,随后地面涌出两个龙塘,一金一银,宛如明镜。罗氏先祖应元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至此处,建村立业,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在《徐霞客游记》中,便有“东南罗生四十里有马鹿塘,皆有峰峦可观”的记载。经考证,所指的“马鹿塘”就在今天的天宝村,而“峰峦”正是那雄伟的“尖山群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罗氏家风文化的熏陶下,罗氏族人躬耕力行,传承着先辈的优良品德。光绪十六年,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修建了巧夺天工的罗氏祠堂。这座祠堂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更是展示家风家教的重要窗口,供后人瞻仰传承。家风文化涵盖多个板块,有罗氏族规祖训、朗朗上口的罗氏“三字经”、记录着家族荣耀的罗氏名人堂及众多传说故事,还附有马帮文化简介及相关展品。内容包含孝亲敬长、忠贞团结、诚信和善、知书达理、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如一盏盏明灯,照亮着罗氏后人前行的路。
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历史的沉淀积累,近400户纯罗姓古村落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清朝光绪年间,罗朝义、罗自香考取文生,罗登聪、罗登鳌考取武生,他们为家族赢得了荣誉。解放初期,德宏第一批地下党员中,就有3位来自天宝的罗氏族人:罗斌、罗自刚、罗自伟,并于1950年2月成立了党支部,同期加入“民青组织”的成员达13人,为德宏梁河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巨大贡献。德宏州解放后,天宝村的青年才俊们奔赴各地,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建设,他们的功绩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享有崇高的声誉。
新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今,罗氏祠堂已不仅是罗氏家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承载着更为深远的价值与使命。它与河西乡帮读村尹氏宗祠一同被列为梁河县家风家教教育基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这里感受着家风文化的熏陶,领略着马帮文化的独特韵味,沐浴着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也将天宝的美名传播出去,使之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铭记前事之师,传承后世之志。家风永续,文化相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吾辈青年,更应怀揣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感恩家乡的养育之恩,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奋进、勇毅前行,践行初心使命,为家乡的振兴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天宝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