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有门 增收有路 云南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的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通过盘活闲置资源、链接产业项目、精准对接需求,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用“稳稳的收入”托起“稳稳的幸福”。

富宁县剥隘镇家门口找到好岗位

罗永常(右二)指导工人酿醋。 通讯员佟宛哲摄

走进富宁县剥隘镇罗氏老醋坊里,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以前靠老手艺勉强糊口,现在在家门口酿醋,每月能挣2000多元。”返乡就业的罗艳平一边擦拭醋缸,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如今,这样的幸福场景在剥隘镇随处可见。

近年来,剥隘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产业支撑、群众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党员示范户罗永常创新推出“保底收购+技术实训+灵活用工”模式,将罗醋长七醋工坊打造成集非遗传承、研学体验、订单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目前,工坊固定吸纳12名群众就业,旺季还能提供30多个灵活岗位,以收购半成品的形式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参与酿醋,户均年增收约8万元。

依托全镇61万亩林地资源,剥隘镇党委牵头引进龙头企业富宁禾木农业有限公司,党组织、企业和农户共同签订产供销协议,建成24个家庭式作坊、3个初加工厂,帮助120余名群众实现农闲进厂、顾家增收。通过推进“清桉育竹”优化林地结构,引入林下种养技术,形成“竹笋+竹叶+林下经济”多元增收模式,年综合效益达4125万元。

此外,该镇系统摸排了22处闲置校舍、老旧办公楼等资产,优先改造临近集镇、交通便利的闲置资源“筑巢引凤”。目前,正与富宁县森泽电子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洽谈,计划新建集体经济用房设立分公司生产车间,预计新增3至5条生产线,可直接解决120名群众固定就业。

“党委、政府把创业的路都铺好了,场地、招工、贷款都帮着办妥,作为创业者,我心里可踏实了,就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好好干。”富宁县森泽电子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黎世高感慨道。

这份“踏实”,源于剥隘镇精准高效的服务。镇里推行干部职工担任“编外村长”,下沉一线宣传政策,依托村级共建理事会动态收集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匹配后推送群众信息至企业,形成“村组集需求—平台配岗位—干部送上门”的闭环服务。目前,已摸排劳动力8000余人,精准对接8人返乡创业意愿、120余个零就业家庭需求。

针对居家妇女、大龄劳动力、轻度残疾等群体,镇里探索“群众点单、党委接单、企业订单”输出模式,开展厨师、电子组装、叉车等“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13期,培训800余人次,开发公益类岗位91个,助推农户增收220万余元,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群众都能找到“家门口的岗位”。

屏边县新华乡乡有车间村有绣坊

老绣娘对年轻绣娘手把手教授刺绣技艺。 通讯员蒋婷婷摄

近年来,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深挖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党组织牵线、企业搭台、绣娘操作,构建起乡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产业生态,让民族刺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新华乡联合村“两委”精准施策,盘活戈纪街老村委会闲置办公楼,引进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新华乡归雁绣梦工坊,设立刺绣车间、扎染车间、巧针实训坊及作品展示厅等功能区。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工坊+绣娘”的发展模式,将就业岗位订单式派送到群众手中,吸纳3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

为持续壮大绣娘队伍、提升技艺水平,当地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刺绣技艺指导员、行业专家组成“智囊团”,开展设计、配色、针法等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村民50余人次。选拔技术精湛的老绣娘组成“帮带小组”,对年轻绣娘手把手教学,帮助快速掌握技能。组织骨干绣娘赴石屏县非遗传承基地等地考察学习,将先进的刺绣创新技法与订单加工模式引入本地。

如今,工坊已培育出一支集苗、彝、壮、瑶等少数民族妇女于一体的63人绣娘队伍,实现了民族技艺的代际传承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

在提升绣娘技艺的基础上,为了让绣品卖得出、卖得好,新华乡多渠道搭建产销桥梁。工坊整合新媒体运营资源,搭建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订单数量。

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工坊将积极探索与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制作等企业的合作路径,引进自动化刺绣、加工等设备,开发民族刺绣箱包、挂件、装饰品等定制化产品,承接批量订单,预计为每名绣娘增加年收入3万余元。

隆阳区兰城街道编织“就业幸福梦”

在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里,肢体残疾的员工小段手握刚组装完成的中性笔,笑容中洋溢着自信。这个以残疾人为主要就业对象的车间,正用一根根笔、一个个帆布袋,为残疾群体编织出实实在在的“就业幸福梦”。

员工加工中性笔。 通讯员孙丽贤摄

兰城街道充分发挥“编外车间主任”机制作用,聚焦残疾人就业难题,“招小商”、拓就业、盘活闲置资产,成功引进云南笔励莱文具有限公司,联合保山市关爱学校、市区残联等部门,打造出专门面向残疾群体的文具加工和缝纫制品加工生产线,并于2025年7月正式投产。截至目前,车间已帮助6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包括12名残疾人员工。

车间明亮整洁,并设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等,为坐轮椅员工调低的工作台高度恰到好处。残疾员工们在整齐的工作台前专注操作——有的熟练安装笔芯,有的认真登记生产数据,还有的在缝纫机前赶制帆布袋,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

2025年8月,车间党支部正式成立。4名党员中有3名同志身有残疾,他们既是生产“带头人”,也是员工“贴心人”。拥有13年党龄的马晓丽是最早掌握笔组装流程的员工,她说:“我们更懂残疾朋友的难处,也更想帮大家一起站起来。”

“让残疾朋友靠双手创造价值、赢得尊重,是我们的初心。”车间党支部书记表示。如今,这个藏在社区里的“笔尖车间”,在党建引领下汇聚残健同心之力,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残疾群体实现梦想的舞台。

云报全媒体记者黄鹏饶勇杨艳鹏通讯员佟宛哲蒋婷婷孙丽贤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