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大理蝴蝶泉,白族三月街的对歌声、泉边合欢树的落英,是刻在多数人记忆里的经典符号。而今,这片承载着《五朵金花》浪漫叙事的老牌景区,正以“四季采菌游”为笔,在苍山洱海的生态画卷上,勾勒出传统文旅转型的全新轮廓。当不少同类景区仍困于“门票依赖症”,蝴蝶泉却以一枚枚破土而出的菌子为纽带,打通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体验消费的任督二脉,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南山林的创新路径。
技术破局,让“季节限定”变为“四季常新”,是蝴蝶泉采菌游最亮眼的突破。野生菌“夏生冬藏”的生长规律,曾让“寻菌之旅”只能成为夏季限定。为打破这一桎梏,景区联合大理市阳光森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辟140亩仿野生培育基地。不同于普通大棚种植,这里采用“林下保育促繁”技术:保留原生腐殖土层,模拟苍山云雾湿度,甚至引入当地特有昆虫辅助菌种传播,最终培育出冷菌、鸡油菌等8个品种,实现冬季松茸、夏季鸡枞的“菌香森林”打造,四季都有菌采。这种“尊重自然却不依赖自然”的技术思路,既保留了山林寻菌的野趣,又规避了野生采摘对生态的破坏,让游客随时都能赴一场“菌香之约”。
体验重构,让“走马观花”转为“深度沉浸”,是其留住游客的关键所在。景区摒弃“摘完即走”的简单模式,打造了一套融合白族文化的“菌主题体验链”:在景区开辟“菌子学堂”,当地老菌农会教游客通过“看菌褶、闻气味、观颜色”辨别菌种;采菌环节配备竹编提篮与棉质手套,游客可跟着向导穿梭在挂满苔藓的林间,听着泉水叮咚寻找菌子踪迹,随手一拍便是“苍山菌语”主题大片;采摘后,白族阿妈会在泉边小灶前,现场将新鲜菌子熬制成菌汤,或制作成可长期保存的油菌子,游客还能通过景区专属冷链,将这份“苍山鲜味”寄给远方亲友。更贴心的是,88元的“门票 + 250克菌子”套餐,既降低了体验门槛,又让游客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态馈赠”。
生态共生,让“短期盈利”转向“长效发展”,彰显出景区的长远眼光。蝴蝶泉始终严守“采大留小、采密留疏”的原则,在采菌区设置生态监测点,每季度评估土壤肥力与菌种密度。这种“以菌为媒”的发展模式,让小小的菌子不仅成为体验项目,更成为连接景区与社区、生态与产业的纽带——据景区数据,采菌游推出后,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2小时延长至4.5小时,周边民宿入住率也得以提高,真正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游客得乐趣“的双方共赢。
蝴蝶泉的创新实践,给传统景区转型带来深刻启示:真正的创新无需颠覆经典,而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找到新的价值支点。从“看蝴蝶”到“采菌子”,看似简单的延伸,实则是对“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体验价值”的深度探索。当更多传统景区能像蝴蝶泉这样,扎根本土特色、依托技术创新、聚焦游客需求,便能在文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走出一条兼具生态效益、文化价值与经济活力的突围之路。
记者:苏巧
编辑:黄振军
责编:迟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