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腾冲市明光镇麻栎村党总支立足抵边村实际,创新实施“五小”行动,力求打造兴边富民的麻栎“样板”,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开创了组织强、产业兴、边民富、边疆稳的良好局面。

“小口号”里的大能量:凝心聚力筑堡垒
“到村上就是一家人”“早上比别人早一点,晚上比别人晚一点”——在麻栎村,这些朴实无华的“小口号”不仅是挂在嘴边的标语,更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准则。村党总支部用这些直截了当的语言团结凝聚村组干部和各族群众,每年整合资金10万元完善活动场所设施,筑牢战斗堡垒。通过“火塘会”“田间会”“山房会”等多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尤为可贵的是,村干部们将口号转化为实干。以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村“两委”干部全流程参与烤烟生产各环节,规模化开展商品化集中育苗。2025年,全村建设育苗小棚1170个,覆盖烟田588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简单口号背后,是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党群连心的生动实践。

“小切口”中的大产业:精准发力促振兴
围绕盘活麻栎村近3万亩的耕地资源,麻栎村党总支部结合本村高山寒凉气候以及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从“小切口”入手探索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挖掘鲜食豌豆种植潜力,在大园子村民小组流转土地350余亩,引进农业公司,构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公司渠道,打通由田间地头销往上海、昆明等大城市餐桌的通道。带动村民增收200万余元,120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探索构建“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体,流转土地110余亩用于种植青储饲料,进行青储饲料加工后投入肉牛养殖,产生的粪肥又用于流转土地的地力提升。2024年,共计加工青储饲料200余吨,肉牛养殖存栏量超128头,粪肥还田300余吨。

“小驿站”内的大服务:营商环境赢人心
麻栎村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小驿站”。围绕服务好入驻企业,麻栎村积极帮助入驻企业协调解决土地、水电、招工等各类问题。其中,在坤坎森腾冲银杏产业有限公司入驻后,由于所租赁的土地位置较为偏僻,导致工人用餐成了大问题,麻栎村党总支书记苏成玖在收到企业反馈问题后,经多方协调,仅仅不到3天的时间,就将生产基地旁的1间闲置房屋利用起来,接通水电,建起厨房,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当务之急。由于入驻企业的投资人多为江浙人士,在本地一定程度存在饮食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等水土不服问题,麻栎村贴心地为他们准备了风味菜单和生活指南,甚至将条件较好的村委会宿舍提供给入驻企业投资人居住,帮助他们解决住宿洗澡不方便的问题。务实的举措赢得了投资人信任和认可,留住了企业投资人的“心”,通过转介绍,还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人脉。

小作坊”里的大民生:便民利民促共赢
针对麻栎村没有集镇的实际情况,立足便民需求和产业需要,建设了米面加工厂、榨油厂、青储加工厂等“小作坊”,这些“小作坊”虽然规模不大,但实用方便、效益凸显。2022年,村级合作社建成的大米、面粉加工厂满足周边村民需求,年收入达9万元,为集体经济收入开辟了新渠道。青储饲料加工厂年收购青储玉米约800吨,保障了合作社牲畜的喂养,为“种养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购买110台生物质燃料燃烧机,在烤烟季租赁给村民及周边村寨,预计收入5.5万余元。这些便民小作坊和设备的投入运营,既便利了群众生产生活,得到群众广泛“点赞”,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互利共赢。2024年,村集体经济实现100万元的新突破,展现了“小作坊”的大作为。

“小舞台”上的大文化:寓教于乐淳民风
麻栎村依托纪念抗英名将左孝臣而修建的敬轩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乐民“小舞台”,让群众寓教于乐,厚植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定期举办爱国故事讲堂,邀请清末抗英名将左孝臣的后代左苍龙现身说法,向周边群众讲述左孝臣抗英故事,让红色爱国故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截至目前,共举办爱国故事讲堂5期,覆盖周边群众500余人次。利用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的传统民俗,定期举办“边地文化节”,“上刀山”“下火海”的非遗展演,11支村民文艺队自编自演的《左孝臣爱国故事》《快板讲移风易俗》等24个节目,将戍边史诗、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歌舞与情景剧中,吸引了周边群众及其他乡镇游客数万人次参与。
麻栎村以“五小”行动为抓手,通过这种“小而实、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模式,汇聚起推动兴边富民的强大合力,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小”举措共同发力,最终成就了关乎边疆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大”篇章。
文图 |曾冬、段登兰
编排 | 何翠华
值班编辑 | 官智钦
初审 |杨焱淼
复审 | 陈 娟 终审 | 杨先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