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时评 | 平衡之困:破解苍洱大道拍摄与交通的两难局


苍洱大道,这条串联起苍山雪、洱海月的景观道路,本是展示大理风光的“流动画卷”,如今却因拍摄需求与交通秩序的碰撞,陷入了“美景变堵点”的尴尬。一边是游客为定格“苍山为背景、洱海作前景”的绝佳画面,随意停车、横穿马路,甚至占据行车道摆拍;一边是本地车辆与通勤人群被频繁阻断,通行效率骤降,交通事故风险陡增。这场“镜头与车轮的矛盾,不仅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更折射出旅游开发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平衡难题。

矛盾的核心,在于道路功能定位的模糊与管理的滞后。苍洱大道兼具交通主干道与旅游景观道的双重属性,却长期缺乏清晰的功能划分与配套设施支撑。沿途既无专门的观景拍摄平台,也缺少明确的禁停标识与引导标线,导致游客只能“见缝插针”寻找拍摄点。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旅游从业者为追求“网红效果”,引导游客在危险路段拍摄,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混乱。这种“重景观展示、轻秩序管理”的模式,让美景沦为交通拥堵的“导火索”,既影响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损害了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破解这一困局,不能简单以“禁拍”或“放任”收场,而需从“疏堵结合”的思路出发,构建“安全有序 + 体验升级”的治理体系。首先,应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在苍洱大道沿线选址建设观景台与停车区,配备休息设施与指示牌,将分散的拍摄需求集中引导至安全区域,既满足游客需求,又保障道路畅通。其次,需强化动态管理,通过增设监控探头、加大巡逻力度,对违规停车、占道拍摄等行为依法处罚,同时联合旅游平台与旅行社,推广“文明拍摄指南”,从源头规范行为。此外,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时发布道路拥堵与观景人流信息,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实现“流量”与“秩序”的双赢。

苍洱大道的矛盾,本质是旅游城市发展中“诗意”与“烟火气”的碰撞。唯有以精细化治理为笔,在保护美景与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这条“景观大道”真正成为连接游客向往与居民幸福的“和谐之道”。

记者:苏巧

编辑:阿苏越

责编: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