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厚家底 传承文化新活力——双江县政协提案助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融中形成了风俗各异、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布朗族蜂桶鼓舞、拉祜族芦笙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成为双江文旅“新名片”,但这些非遗技艺却面临着资源分散、后继乏人、成果转化不足等境地。为此,双江县政协委员罗泉在县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提案”。提案通过“四举措”办理落实,有力推动了双江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建立非遗“基因库”







组建资源调查工作专班,采用座谈会、实地走访、信息登记、影像采集等方式,深入乡村农家、田间地头,全面开展非遗田野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非遗家底,详细了解非遗项目的种类、数量、流传地域、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充实完善非遗项目档案和数据库,实时掌握存续状况并适时申报。

今年以来,在现有132项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再挖掘出50余条非遗线索,系统收集整理20余项,涵盖口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打造阵地“新课堂”







强化阵地赋能,在县档案馆、文化馆以“影像+实物”的展览形式,呈现非遗之美,讲好非遗故事,解码双江最本真的民族文化基因,解读非遗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领悟匠心之道,践行匠人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健身操赛、打陀螺赛、“啊咿哟”歌会赛等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传统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把非遗项目内容融入学校思政、美育、体育课程中,常态化组织“共打72路歌 同是一家人”等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动起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活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课堂”。









开启传承“金钥匙”







举办“乡村记忆”非遗传承人专题培训班,6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言传身教,一批批年轻人被非遗的独特魅力“圈粉”,主动加入到非遗技艺守得住、传下去、深扎根的队伍中来,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分享交流”的模式,举办为期5天的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培训班,140余名非遗传承骨干、乡村文化能人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汲取养分,为非遗传承拓展创新思路,为“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经验路径。









盘活文化“软实力”







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南亚博览会”“双江冰岛茶会”等各类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将佤族鸡枞陀螺、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普洱茶制茶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现场制作展示、展演和推介,充分展现非遗保护开发成果,吸引更多省内外客商前来参观、体验和洽谈合作。第九届冰岛茶会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花费5000余万元,茶企订单2500余万元,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和文化附加值。



出品单位

双江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谢体辉 张铭峪

编辑:李佳敏

审核:陈斌

监制:李发良


公益广告《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