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时评 | 海菜花重现洱海:一面生态治理的明镜

近年来,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大面积重现洱海。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洱海多年系统治理的必然结果。海菜花的回归,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检验洱海保护成效的重要生态指标。


海菜花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需要透明度2米以上的水体,对总磷浓度极其敏感。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反映湖泊健康的"水质检测仪"。它的重现,标志着洱海水质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一生态奇迹的实现,得益于一系列科学治理措施的综合施策。从129个村落污水收集系统的改造,到畜禽养殖场的全面退出;从1.5万亩湖滨湿地的建设,到科学的水位调控,每一项措施都精准发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消纳了80%以上的入湖污染负荷,更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菜花的回归带来了多重生态效益。它为土著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场,使大理弓鱼等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回升;形成的"水下森林"使水体自净能力提升40%,有效抑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正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


面对这一生态成果,当地创新性地发展出"观花经济",既守护了生态成果,又让群众共享治理红利。2023年,随着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的建立,洱源县海菜产业实现“产研销”一体化发展。“海菜具有抗氧化、清热利尿、提升免疫力的功效,具备成为高端蔬菜的潜质,但是,海菜保鲜期短一直制约着产业发展,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海菜贮藏保鲜技术现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保鲜期延长至12天,让海菜得以走出云南,迈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一成绩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海菜花的回归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生态治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施治。当最挑剔的水生植物都愿意重新安家,这不仅是对治理成效的最好肯定,更是对未来保护工作的有力鞭策。洱海治理的这面镜子,值得所有湖泊型城市认真照一照。


记者:张银珍

编辑:苏巧

责编:李婧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