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时评 | 苍山洱海入诗来:大理,为何总被文人墨客偏爱?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的风花雪月,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从唐代白居易的“苍山映雪照洱海”,到当代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气质,成为中国诗歌地图上的一颗明珠。


【大理的诗意DNA

大理的诗歌传统可追溯至南诏时期。唐代诗人杨奇鲲曾以“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青”描绘洱海的变幻,而明代徐霞客的游记中,大理的“山色如黛,水光潋滟”更成为后世文人竞相引用的经典意象。现代诗人于坚曾写道:“大理的天空蓝得让人想写诗”,道出了自然景观对诗情的直接触发。


【当代诗人的乡愁故里】

近年来,大理因其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诗人、艺术家定居。诗人余秀华在大理写下“在洱海边,我的残疾仿佛被水洗去”,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疗愈融为一体;民间诗歌组织“大理诗会”定期在古城举办朗诵活动,让诗歌回归市井。有评论认为,大理的“诗性”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逃离喧嚣、回归本真的可能。


【争议:商业化会稀释诗意吗?】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的“诗意”也因商业化的浪潮有了新生,正是游客的涌入让诗歌传播更广——洱海边的民宿床头常备诗集,街头艺人的吟唱让诗歌“活”在当下。如何在发展中守护诗意,成为大理的新命题。


大理与诗歌的羁绊,是山水与心灵的共鸣。无论是古人笔下的“风花雪月”,还是今人追寻的“诗和远方”,大理始终以它的方式提醒我们:在高速旋转的世界里,诗歌仍是安顿精神的故乡。或许,只要苍山不倒、洱海不涸,大理的诗意便不会落幕。


记者:张银珍

编辑:字昕

责编:李婧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