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大道独特的山海画卷,因社交媒体的传播成为现象级打卡地,日均数千游客在此驻足。然而,近日当地政府以"交通安全隐患"为由全面开展苍洱大道路域环境治理,禁止游客停留,引发舆论争议。这场风波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在流量经济时代,公共治理如何平衡安全底线与大众诉求?
一、流量地标的价值重构:从交通动脉到城市IP
苍洱大道并非传统旅游景区,其意外走红展现了当代文旅传播的新逻辑。长焦镜头拍摄的“苍洱大道”,仅抖音话题播放量就高达3.5亿次,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走在道路中间,两旁是战战兢兢通行的车辆,来个回眸一笑,已经成为年轻游客打卡大理的仪式性镜头。这条道路已远远早已超越常规交通功能,演变为承载城市形象传播的文化符号。数据显示,2023年大理旅游收入中,网红地标引流贡献率超过35%,印证了新兴打卡点的经济价值。
但现实困境同样尖锐:络绎不绝的通行车辆与占据道路中线位置的熙熙攘攘的游客时空重叠,确实存在人车混流的风险,不得不倒逼管理者采取行动。问题在于,简单禁止是否是最优答案?
二、治理现代化的可借鉴破题之道
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案例颇具启示。面对日均2万游客的拍摄需求,没有封堵人流,而是建设立体观景平台,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开发主题文创产品,最终实现游客体验与城市秩序的双赢。这种"疏导式治理"思维,恰恰是苍洱大道需要的解题密钥。
具体到苍洱大道路段,可探索"时空分流"方案:在早晚高峰实施通行优先,平峰时段开放限时打卡;利用路侧闲置地块建设观景栈道;开发预约制摆渡车缓解停车压力。杭州西湖断桥通过AI人流预警系统实现动态管控,这类智慧化手段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三、治理能力的进阶之路
网红地标治理本质上是场压力测试,检验着政府的精细化治理能力。管理者需建立"风险-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在交通、文旅、市容等多部门间构建协同机制。日本镰仓高校前站的"摄影专用时段"管理、上海武康大楼的"移动式隔离栏"设计,都展现了治理智慧的创新可能。
更重要的是建立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线上问卷、当地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游客、居民等多方声音进入决策流程。北京亮马河通过"城市会客厅"机制收集市民建议,最终将河道整治转化为文旅融合新地标,这种共建共治模式值得参考。
城市治理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面对苍洱大道的治理困局,需要管理者跳出"堵与疏"的二元对立,用系统思维破解难题。当守护安全 与人文关怀共生时,展现的不仅是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城市文明的气度。毕竟,真正的网红地标,应该既能火爆社交平台,也能温暖寻常生活。
记者:张银珍
编辑:邢雅丽
责编: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