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时评| 让大理成为更多人的“第二故乡”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旅居”已不仅是短暂的逃离,而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主动选择。大理,这个以“风花雪月”闻名的旅游胜地,正悄然蜕变为无数人向往的“第二故乡”。数据显示,2024年大理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长期旅居者达2万人,“新大理人”超过30大理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居目的地。

大理的魅力,首先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苍山洱海的壮丽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25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大理作为“第二故乡”的底色。白族民居的青瓦白墙、喜洲古镇的田园诗意、崇圣寺三塔的禅意,让大理成为“诗与远方”的具象化表达。而更关键的是,大理的“慢”与城市的“快”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洱海边骑行的自在、咖啡馆里敲代码的闲适、菜市场学方言的烟火气......

大理的转型,离不开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协同。云南省将在未来三年建设3000个旅居村,瞄准3.6亿“银发群体”旅居需求,推出康养、医养等产品,为每位旅者打造私人定制的“生活盲盒”。大理州则重构旅游格局,摒弃传统“门票经济”,打造“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一种生活”的新路径,推进游客“流量”转化为财税“留量”和人民收入的“增量”,大理的旅游收入占GDP30%以上,文旅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新动力。基础设施的升级同样关键:新建火车站、机场改扩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让“通达性”与“慢生活”得以共存。而“30天无理由退货”“投诉处置不过夜”等创新机制,则让旅居者感受到“有温度的服务”。

大理的吸引力,更在于其催生新型社群与产业的能力。这里聚集了数字游民、艺术家、科学家等多元群体:投行精英在苍山下远程办公,银发族在山水间康养,冒险家在山谷中探索。民宿集群、咖啡业态、威士忌酒吧等新消费场景,将“生活方式”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                                

大理的实践证明,当一座城市能同时满足人们对自然栖居、文化归属、经济自由的多重需求时,它便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升华为心灵的原乡。正如旅居者所言:“越过山丘,便是大理。”未来,若能在生态保护、产业创新、社群治理间找到平衡点,大理或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新范式——一个让“诗与远方”落地为“此心安处”的样本。

 

记者:李婧

编辑:刘林灵

责编:张银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