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诗礼乡:青石为骨水为魂 古墨磨坊群的活态传承

沿着云南省凤庆县诗礼乡流浪河溯流而上,27间青石板覆顶的石筑磨坊在古墨村峡谷间次第排开,水轮转动的低沉节拍已在这片山水间回荡两百余年。2019年,这片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流浪河磨坊群跻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仍在运转的清代水力车间,书写着传统生产设施活态保护的典范篇章。

图片

距乡政府驻地11.6公里的磨坊群,将石筑技艺的精髓凝于方寸——墙体以天然山石严丝咬合,斜向交错的垒砌方式使缝隙可容刀刃却历经风霜岿然不动;35毫米厚的青石板以15度倾角层叠为顶,暴雨时水流沿石隙泻如银练。正是这般“石不语自成器”的智慧,让这些15至30平方米的石屋,在两个世纪的雨雪侵蚀中岩骨犹铮。至今仍有7间磨坊延续着清代的功能血脉水磨坊借水力驱动石磨,每两小时可研磨玉米豌豆百斤,效率十倍于手工劳作。所得面粉细至0.3毫米,因低温加工完整保留胚芽活性,制成玉米粑粑绵软带沙,豌豆凉粉透亮弹牙,被食客所津津乐道

图片

磨坊群与200株古核桃树构成的生态链,更彰显了先民“借水为力,顺天而作”的智慧。作为茶马互市的实证,其石桥古道承载着滇藏物资流通记忆;作为传统科技的杰作,完整的水轮-齿轮传动系统至今令人惊叹;而石筑群落与山水交融的画卷,则成为乡土美学的永恒标本。尤其珍贵的是,村民仍沿袭至今的传统操作磨坊方式,让文物在运转中延续生命。

图片

如今这片活态遗产全年免费开放。游客可见证水流推动石磨的震撼场景,徒步青苔覆面的清代石桥时,指尖触碰的每道石缝都沁着时光温度。

图片

作  :李   丹  杨正荣  詹铧任
编  辑:华双喜  戴明宏

责  编:史丽琼

总  编:杨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