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滇西抗战精神丰碑在时光中永恒


8月15日,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警钟广场,气氛庄重。随着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省市级相关领导、抗战文化专家学者、友邻博物馆、抗战老兵后裔代表、学生代表、干部职工代表共同敲响警钟——经过四个多月的提升改造,这座承载着悲壮记忆的纪念馆以全新面貌重启,《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滇西篇章》主题展览正式与世人见面。展馆内,2.8万余件藏品、1000余张图片以及由“声光电”重构的场景,正用沉默的力量,诉说着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历史。







一馆新貌:让历史在光影中“重生”



滇西抗战纪念馆自2013年落成以来,便成为腾冲最厚重的历史文化坐标。12年间,它迎接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年接待量超140万人次,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年4月启动的改造工程,不仅扩大了展馆面积,更以“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巧思让历史场景在现代科技中“复活”,更好地展示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团结御侮的伟大精神。


走进展厅,惠通桥落成典礼的老照片与炸毁桥梁的实证文物隔空相望,无声诉说着1942年怒江天险的生死抉择;松山战役场景里,观者仿佛能听见远征军战士攀爬峭壁时的喘息与冲锋号角;“血肉筑长城”“援缅防御战”“滇西烽火急”“得道者多助”“绝地大反攻”“胜利奏凯歌”六个展区,以实物为骨、影像为魂,将滇西抗战的脉络清晰铺展。7月,该展览入选中宣部等部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推介名录,成为云南纪念活动的核心项目——这份认可,恰是对其“让历史可触可感”的最佳注解。





烽火滇西:一曲全民族抗战的壮歌



滇西,这片横断山脉纵贯的土地,在二战中书写了“以一隅荷全国之重任”的传奇。1942年5月,日军自缅甸侵入滇西,怒江以西的腾冲、龙陵沦为焦土,曾经的大后方一夜变为最前线。


正是在这里,20万云南民工每天顶着“蛮烟瘴雨”,用铁锹、扁担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长达1146公里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滇西民众与盟军并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国际援华生命线的最后屏障。全民族同心御侮,李根源发《告滇西父老书》誓“毁家纾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腾冲县长张问德发“誓死报国”的宣誓……这些个体的光芒,汇聚成“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百折不挠”的精神星河,亦成为“滇西抗战文化”的核心——那是反抗侵略、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丰碑永铸:从历史回响到未来回响



学界早有共识,滇西抗战的意义在于它守住了西南门户,破灭了日军东西夹击的妄想;它是全国抗战第一次战略反攻,标志着中国战场从败退走向胜利;它打通的中印、滇缅两条生命线,为全国抗战注入关键物资;它更创下了“世界最高海拔之战”“最多民族参与”“国际合作典范”等独特历史印记。


如今,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重装上阵”,让这段历史有了更鲜活的传承载体。当参观者在复原场景中驻足,在文物前沉思,在讲解员的讲述中落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誓言不再是口号,更化为血脉中的力量。


采访中,记者走近了一位来自四川的志愿者刘玉章,他的父亲是一名飞虎队队员。为了铭记,连续六年,刘玉章每年都到腾冲,用小号为中国抗战先烈吹响安魂集结号。他先后3次陪同远征军老兵重返滇西,对保山市级相关部门将抗战遗址及实物和各种影像资料保存得如此完整深感敬意。正如刘玉章的小号声总会准时响起,滇西的山山水水永远记得:80年前,曾有无数生命为这片土地燃烧。而这座纪念馆,正是要让每一个后来者知道——山河无恙,是因为有人曾为它倾尽鲜血;民族复兴,更需我们接过精神的火炬,在和平年代续写“一寸山河一寸魂”的新篇章。


文/图:蒋蕾、范南丹、张博、丁婷、段晓晖、彭芮莹、刘自明






编辑:王相
二审:杨娜
三审:赵剑
终审:王灿

保山发布联系信息
电话:0875-2203339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