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时评 | 融媒中心报道突发事件交出合格答卷——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对洱源县5.0级地震的报道阅评


今年6月5日4时31分,大理州洱源县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于洱源县牛街乡附近,洱源县城震感强烈,周边剑川县,鹤庆县等区域震感明显。地震发生后,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及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发布地震快讯。同时,中心紧急调配记者,第一时间奔赴洱源震中及周边区域,开展现场报道,确保了公众在震后第一时间掌握权威资讯,有效避免了恐慌情绪蔓延,交出了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合格答卷。

抗震救灾报道亮点多

中心通过图文深度报道、现场直击,实时追踪进展,记者深入震中,实时展示受灾现场房屋受损状况、群众紧急疏散场景,以及消防、武警、医疗等救援力量抵达现场后迅速展开救援行动的画面。受众跟随镜头,看到救援人员挨家挨户排查隐患、转移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救援的紧张与有序,对震情和救援动态有了直观、全面的了解。

同时,制作并发布了大量短视频:有记录村民在地震后互帮互助、互相安慰的温情时刻;有展现志愿者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分发物资的忙碌身影;还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救治伤员的场景。这些短视频以小见大,生动诠释抗震救灾中的正能量有效凝聚起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力量。

此外,中心及时推出系列报道,涵盖震后地质专家对震情趋势的分析,解读此次地震成因及后续余震可能性;梳理政府部门应急响应举措,包括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后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报道受灾群众安置进展,详细介绍临时安置点物资储备、医疗保障、心理疏导等情况。

中心还将洱源县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地震监测机构等多方权威信息汇总,定时更新伤亡情况、房屋受损统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抢修进度,以及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结果等数据,让公众一站式获取全面、准确信息,避免了不实信息的传播。

阅评意见

中心对洱源抗震救灾的报道虽有亮点、有特色,但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一是地震科普知识传播不足,报道多聚焦震情与救援动态,对地震相关科普知识普及有限。二是对于地震给洱源县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报道停留在表面现象描述。在经济领域,洱源作为“鱼米之乡”“梅子之乡”等,其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遭受的冲击,以及后续恢复策略,未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报道;旅游产业作为洱源重要支柱,地震对景区设施损坏、旅游市场信心打击等方面的影响,缺乏深度解读,也未对政府针对产业恢复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详细阐释,难以满足当地企业、投资者以及关注洱源经济发展群体的信息需求。三是没有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提升报道吸引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阅评员建议,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提高:

一是深耕内容,提升报道深度。可邀请地震专家参与科普在各平台开展“地震科普小课堂”相关内容的持续宣传,详细讲解地震原理、洱源地区地震历史及特点,制作地震避险、自救互救动画演示短视频,通过融媒体平台扩大科普覆盖面,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素养。

二是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传播活力。运用 VR 技术,呈现震后灾区全景虚拟场景,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灾区现状,包括受灾房屋、受损基础设施等情况,增强报道的真实感与冲击力。利用 AR 技术,在手机端呈现地震科普知识、救援物资分布、安置点位置等信息,方便受众获取与查询。

三是聚焦受灾群众生活保障与心理重建跟进报道。持续跟进物资发放情况,确保公开透明。关注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如临时厕所、医疗点、垃圾处理站等建设情况。制作系列图文报道,让公众了解政府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所做的努力。


记者:金镇雄

编辑:李玲

责编: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