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项目统筹人 段敏
三年前,因为在网络上刷到大理凤羽有个为留守儿童开的乡村公益书屋--“曾曾的书屋”,带着好奇和我先生郝京强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是的,只要你去过凤羽,就会被她独特的坝子地貌所征服。当时还开玩笑说,我们现在住在喜洲寺下村,过几年可以考虑搬来凤羽佛堂村。没想到这么快,就和这片土地有了不解之缘。
在去年参与到曾曾发起的“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的活动后,这大半年多次走在凤羽各个村落的石板路上,让我感受到这里藏着太多关于"如何活着"的答案。
“往前看,遇到困难不要低头。”
75岁的李媛芝奶奶,家有四姊妹,她是最小的,她从小学开始跟随太奶奶学习刺绣,并靠这门手艺挣钱补贴家用。
20岁成家,婚后,她的丈夫考上北京的大学,赴京读书,每过一段时间都会给她写来长长的家信,收到家书奶奶都要哭一场。并不是因为觉得自己一个人包揽家里所有的事情委屈,而是心疼丈夫,觉得丈夫生活费很紧张,怕他城市里吃不好,睡不好,舍不得花钱。
而她的丈夫又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又要做工维持生计又要带孩子太累。信里叮嘱她:“早点收工回家----不要太劳累”。

段敏和李媛芝奶奶合影
她说,生活中总要遇到困难,但是往前看。他们夫妻之间相互爱护,一起面对各种困难,把这个家打理得越来越好,三个孩子也培养得很有出息。
现在我时常会想,夫妻之间长久和睦相处的秘诀就是“多想想对方对你的好”,家和万事兴。
在我们采访的81位奶奶身上,她们的生命里从没有"容易"二字,却总能把颠簸的日子,过出亮晶晶的模样。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的“韧性”不是硬扛,而是在裂缝里种春天。

起凤村幼儿园园长赵凤仙

志愿者工作照
起凤村的赵凤仙,守着祖宅办乡村幼儿园。她说,现在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都外出打工了。今年收的学生数量又下降了,学费也入不敷出。但是,只要还有乡亲把孩子送过来,我这个幼儿园就要一直开下去,让这些留守在村里的孩子有一个可以读书的地方。
她带着我走到幼儿园的院外,面前是种的土豆,她开心的说,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挖土豆,然后一起烤土豆。这就是我们的劳动课。这些朴素的话语,比任何宣言都有力量。
期望这些凤羽白族女性的真实故事能成为你生活的一缕光。她们在贫瘠中守住手艺,在琐碎里酿出温情。她们早替我们证明了:生活纵有千般颠簸,认真活过的人,终会活成自己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