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云龙功果桥镇 ,听一曲传唱500年的白族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吹腔在云龙县功果桥镇传唱了500多年。近年来,功果桥镇通过吹吹腔文化汇演、非遗主题活动等举措,依托“文化+旅游”的融合路径,让吹吹腔成为了激活乡村旅游、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云龙县功果桥镇文化艺术广场,白族吹吹腔群众汇演正在进行。舞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手持道具,配合着锣鼓等乐器的节奏,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传统剧目。台下,观众们看得入神,时不时和周边的人讨论剧情。这样扎根群众的演出,在功果桥镇早已成为常态。



作为白族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戏剧,吹吹腔在功果桥镇的传承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吹吹腔的主要发祥地,更是其传播核心区,深厚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每逢春节、国庆、火把节等重要节日,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观看吹吹腔表演,这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观众




刘永珍

我从小就爱好戏曲,也经常来看,只要说唱戏,我就会马上去。



传承的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目前,云龙县共有8个吹吹腔业余剧团,其中功果桥镇就有6个,分布在下坞、汤涧、汤邓等4个村寨,全镇现有传承人102名,其中省级4名、州级3名。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力度的加大,剧团规模不断扩大,白族吹吹腔的影响力逐渐走出云龙,走向全国各地。
吹吹腔艺术省级传承人




杨会池

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能把白族吹吹腔传承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白族吹吹腔,功果桥镇于2015年筹建了“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建成了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广场。走进博物馆内,戏本、戏服、戏箱、戏台、脸谱等整齐陈列,生动再现了吹吹腔的发展历程。据了解,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每逢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会举办主题活动,成为了弘扬吹吹腔的重要载体。


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艺术协会会长




马云飞

吹吹腔博物馆建成后,为白族吹吹腔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传播作用,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院校、专家前来参观、研究我们的白族文化。



功果桥镇位于澜沧江畔,这里山清水秀,高峡平湖相映成趣,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近年来,功果桥镇在保护和传承吹吹腔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举办吹吹腔展演、商贸活动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


功果桥镇副镇长




胡秋梅

功果桥镇作为白族吹吹腔传习基地,通过举办这样的展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吹吹腔,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功果桥镇,感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云龙融媒:字银洁 杨志平 马怡晗

编辑:李玲 刘林灵

责编:李斯

终审:洪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