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到利用, 看巍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南诏国发祥地,巍山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66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69处。近年来,当地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依托多元路径推进文物活化,让千年文物从“沉睡”走向“活跃”,为城市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重点文物的改造与功能重塑,是巍山文物活化的核心抓手。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觉寺,当地投入6363万元建成南诏博物馆,2015年10月免费开放至今,已成为承载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南诏博物馆馆长 字兴

巍山县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属地协同的方式推进文物活化利用。2012年以来,多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落地,特别是搬迁县人民医院依托蒙段古刹等觉寺建设南诏博物馆,是全县文物活化利用得非常成功的案例。南诏博物馆自2015年10月1日建成开馆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成为了全县旅游接待、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除了政府主导,教育资源的整合联动也让文物“走进课堂”。县保单位文庙、文昌书院、北社学、昭忠祠经过修缮已变身特色教学阵地,有效实现“文物保护+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



巍山县民俗学者 范建伟

巍山文庙的价值是很高的,它是祭祀孔子庙的建筑部分,保存完整,还有古代学六艺的场所也保存得相对完整。这种保护得如此完好的文庙建筑群,国内已不多见。



文物活化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民间资本的加入更是为古院落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位于巍山大水沟街的梁家大院原本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通过民间资本改造,成为了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舒适感的特色民宿,这样的活化案例在巍山还有不少。



梁家大院民宿负责人 李木

梁家大院2015年被列入巍山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8年进行了以旧修旧文物活化利用,历时两年打造了10间客房,2021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营业后,年均接待人数大概六千人左右。游客住进来以后能体验古城烟火气,我们也能通过经营收益反哺院落日常维护,这是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好事。



古城的变化,居民感受最真切。随着文物活化与环境整治同步推进,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随之改善,家门口的“老建筑”成了生活品质提升的“新引擎”。



巍山古城居民 杨桂珍

古城修缮后灯光打造得比较好,特别是晚上的夜景,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拍照。改造后的博物馆也是免费开放,参观的人也很多。



截至目前,巍山县69处各级文保单位中,已有51处实现活化利用,整体利用率达72.86%,覆盖国保、省保、州保、县保各级别文物。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南诏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带动旅游消费增长,同时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巍山融媒:周诗洋 张晓

编辑:苏巧 施晓倩

责编:字昕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