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10月1日,巍山县作家协会组织开展“庆国庆•作家看非遗”文学采风活动,参观了解巍山银器制作技艺、铁器锻造技艺、竹编技艺三个非遗项目,来自大理市、弥渡县、南涧县及巍山当地作家共50余人参与。《巍山消息》副刊“巍山潮”和公众号开设“庆国庆·作家看非遗”专栏,陆续推出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我这人一向对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颇感兴趣,特别是喜欢各种用竹、藤和草编织出来的器物,它们制作工艺精美,既可以当作一件艺术品摆上案几,又可以当作一件实用器用来贮物。饶是自己并无“编”的技艺(“编”故事则又是另一回事),自己偶尔也会尝试着学“编”点什么。尽管所编之物,器不成器,歪歪扭扭,粗陋不堪,但总归是满足了自己的编织欲。
从前在山里卫生院工作,接触得最多的是药品纸箱的包装带,剪下来一大堆毫无用武之地。我便想着年少时看到心灵手巧的父亲常用它替同事、亲友编菜篮子的情形。我想着左不过是经纬交织,应该没什么难度,便也着手给自己编一个菜篮子。没料到包装带又硬又滑,根本不听自己使唤,特别是编到器物的棱角处更是难以驾驭。待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编成篮子,却又是如此惨不忍睹:篮子无棱无角,不方不圆,且间隙过大。同事们说用它下水捞鱼正合适。这一次经历只是我“胡编乱造”中的一次体验而已。后来,我刷小视频见有人用玉米皮编织各种器物,觉得超极简单。便又上网买来工具,让先生弄来一大兜玉米皮,早晚晨昏兴致勃勃的编了起来。本想编一个平底筐,成品却成了一个尖顶锅盖,放在桌上也搁不稳。再后来,家里的一只藤椅老化了,藤条纷纷断落。我看着藤椅的骨架尚好,便又网购来颜色相近藤条,前前后后共花费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藤椅“复活”了,椅面、扶手、椅腿尚好,经线纬线排列整齐。唯一不足就是椅背,原本六角形的图案被我编成“四角”“三角”,凌乱不堪。
到了此时,我也算是弄明白了一件事:自己连生活的经纬都“编”不圆满,像我这样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的人,如何还能编得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对于生活,我常常有一种无力感,为自己、也为孩子,可我除了内心忧虑,又没法去改变现实。因此,我常常把自己躲藏在喜欢的事情中,捡石、画画、写点豆腐块文字,以此来慰藉、或者说逃避内心的惶恐。我虽然不怎么会“编”,但对他人“编”出来的东西是打心眼里喜爱。
国庆节到永建镇西山村委会萝卜地村非遗采风,还未走到左玉伟的竹编工艺合作社,就已经看到路边大片的青竹在雨中挺立,我忽视了雨中的竹林是如何的静美,因为此刻的它们在我眼里不是竹影婆娑的景致,更不是潇湘竹海的诗意,而是一大片正在等待采伐的竹编资源。不久之后,它们将会华丽转身,褪去青涩,由一株株青竹摇身一变,演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器物,也不知落到谁人手中?想到这些,我的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众多对竹的溢美之词跃然而出,“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骚客都偏爱竹,常以竹入诗画,以竹喻志,坚韧不拔,虚心有节,淡泊名利。这时候的竹,成为穿透中国文化的精神符号,竹已非竹,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标杆般的存在的。这样的“竹”是站在神坛上,高高在上的,它只属于诗里画间,只属于精神领域。可是,人活一世,除了需要精神上的信仰,也需要务实。竹,在原则问题上必需得刚正不阿,挺起脊梁,做精神上的支柱。但有的时候也该适时放下身段,做一株务实的、接地气的竹——在匠人的手中破竹成篾,化刚为柔,变成匠人手中的一缕温柔,任意编织出生活的美好。与其做山岩上一株徒留虚名的竹,终难成“器”;与其做郊野、馆榭里一道浅薄的风景;倒不如做匠人手中的一根篾片或一缕竹丝,在他们手指的温度下渐次绽放生活的花朵。
从“青竹”到“竹器”的美丽蝶变,这过程并不简单,选竹、伐竹、刮青皮、削节、剖竹,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一根根青竹在匠人锋利的劈刀下,破竹为篾,或者是剖竹成丝,需得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再经过悉心打磨,除去毛刺。到了此时,刚直的竹收敛了刚硬的风骨,露出了柔软的一面:一根根光滑的篾片、一根根纤细的竹丝,便在手中有了韧性和弹性,它们在匠人的手中鲜活起来,篾片、篾条在的指尖灵巧翻飞,如同被施了魔法:挑压、绞丝、编织、收口……经纬交织,纵横交错,最终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的竹器,每一件都被匠人们赋予了灵魂,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看到眼前众多的竹编工艺品,我便一下子沉迷在其中:篾桌、提篮、箩筐、竹椅、竹扇、果盘……一件件器型精美,做工精湛,让人爱不释手,眼花缭乱。我在竹器成品间驻足,放下这件,又拿起那件,件件都叫人难以取舍。想起自己曾经编织过的东西,心中竟是万般羞愧。也罢,自己不会编,那就做一个忠实的观赏者,说不定可以从他人的竹编作品中悟出生活的真谛。竹壳水壶,轻便怀旧,揭开盖子,仿佛能倒出一碗童年温暖的热水;竹篾小盒,引出一段装满了针线、缝缝补补的旧时光;小提篮,放着青菜与小葱,盛满了父母那代人行色匆匆的赶集记忆;小篾桌,唤醒有趣的生活场景:全家人围着篾桌吃饭,桌上摆着饭菜,桌下罩着小鸡……
在众多的竹器里,一只做工精巧的小竹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拿起来又放下,几番犹豫还是因为它的价格。其实我也知道并不算贵,越小的工艺品,需要耗费的功夫和成本就越多。好在最后,我还是幸运的得到了它。
合作社的带头人左玉伟乐呵呵地,在一堆堆竹器与一群群人中间忙碌着,黝黑的脸盘上始终挂着质朴的笑容。这个53岁的农家汉子子承父业,40多年来一直坚守和传承竹编技艺。在他的带领下,萝卜地的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如今小小的萝卜地,成为巍山“竹编第一村”。在他的带领下,竹编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村民人人都是巧手,他们共同用小小的竹片编织着美好的未来。



来源:巍山潮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