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非遗】“小炉匠” 罗云:作家采风解锁蒙舍古城的匠心密码


金秋十月,举国同庆。101,巍山县作家协会组织开展“庆国庆•作家看非遗”文学采风活动,参观了解巍山银器制作技艺、铁器锻造技艺、竹编技艺三个非遗项目,来自大理市、弥渡县、南涧县及巍山当地作家共50余人参与。《巍山消息》副刊巍山潮和公众号开设庆国庆·作家看非遗专栏,陆续推出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彝族人穿在身上的衣着最讲究金银佩饰,如戴在手指上的金戒指,戴在手腕上的玉镯、银镯,挂在前胸的三须、五须,挂在脖子胸前的金项链,点缀在帽头上的金蜘蛛、银蜘蛛,耳垂上的坠饰金耳环、银耳环,飘在包头四角的银裹对,等等。说实话,不是几千上万价值的佩饰,根本配不上彝族一身靓丽的衣服。因此,有人形容彝族人总把财富穿在身上。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永建河底街有很多回族银匠铺,巍山县城也有几家鹤庆新华村来的白族银匠铺,却不知道唐代南诏蒙舍城的古城村里还有一家彝族人自己的“蒙舍罗记银饰坊”。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参加这次巍山县作家协会组织开展的“庆国庆•作家看非遗”文学采风活动,断然不会知道第五批非遗传承人罗云一家的精湛手艺。

采风团首先来到庙街镇古城村委会东区村罗云银器加工作坊,参观了解巍山银器制作技艺。老天下着雨,采风团的一部分人无法下车走那50左右的泥巴路,罗云夫妇拿着几把雨伞出门迎接。我一进门,罗云的妈妈李翠英一眼认出我是同学。我懵了,48年不见面,我真的认不准同学。她自我介绍道,她与我是同级不同班的同学。给采风团作介绍是她儿子罗云的事,她只管拉我到一侧,细致介绍她家是怎样传承制作金银首饰的。她自己自称是“小炉匠”家庭。小炉匠,旧时中国民间以锔补铁锅为主的小手工业者,也是工夫匠作的一种。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经营此业。小炉匠的工作主要涉及修补各种铁器,尤其是铁锅。这种技艺不仅需要熟练的手工技巧,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耐心。现在对于手工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也归称为“小炉匠”

我随到之处,总喜欢看绝妙的对联。罗云家金银首饰柜台上面正堂挂一副对联这样写道:“金花腾彩皆隽品,银树斗辉亦奇珍”。横批:“巧手匠心”。柜台站立的小女孩全副武装,满身钗钏,名副其实。

采风团的每一个人,都无一不对亮丽的金银佩饰所惊叹。在这里,彝族人所喜欢的佩饰应有尽有,无一缺漏。罗云介绍: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他们完整继承了祖传的十二道制作工序,从精选银料开始,历经熔银、锻打、制坯、錾刻、焊接、清洗、抛光等传统工艺环节,到最后的点蓝烧制和组装成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采用景泰蓝工艺的上色环节,这种源自北京的独特工艺使银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罗云特别注意火候的掌控,他认为“三分工艺,七分火候”,恰到好处的温度,是保证银饰品质的关键。罗云夫妇还给我们现场操作涂料与烘焙,让全场人赞叹不已。

罗云从上辈接过祖业,从事银饰加工制作二十余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介绍资料显示,他从2008年至201810年间,先后完成了大理北门天熙府、巍山古城麒煌阁等知名建筑的门饰制作。2022年,巍山融媒对其技艺进行了专题报道。2024年参加了大理生态文化保护区非遗保护培训结业,同年先后亮相火把节和国庆非遗集市,向公众展示了彝族服饰之魅力。20251月,罗云被公布为巍山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金银首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面对非遗传承的挑战,罗云主动肩负起传艺授徒的使命。有人说,有了罗云一样的传承人,传统的彝族盛装将银饰应用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惊艳动人。“彝家村里‘小炉匠’,小锤声声留乡愁”。


来源:巍山潮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