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跑。
有人追逐风,有人追赶云,
有人只为心中的那道光。
在苍洱相望的漫长跑道上,
朱绍明和杨晓娟找到了另一种答案——
奔跑,是一个人的修行,
更是两个人的“相濡以沫”。


世间许多事,开头总是难的。就像跑步,就像爱情。
朱绍明说起他的开始,像在讲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在部队时,我的身体素质好得很!退伍后几乎不怎么运动,身子就像‘锈’住了。”从部队退伍后,朱绍明在大理经营着运动品牌专卖店,曾在部队练就的好体魄,在经商的忙碌中渐渐消磨。两年间,他的体重从130斤悄无声息地涨到了166斤。身体用它自己的方式发出了抗议——是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


于是,2010年,他重新抬起了腿。三公里、五公里、八公里、十公里……路在脚下,朱绍明一寸一寸地重新拿回了自己身体的掌控权。




2014年,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赛是他第一次站上马拉松的舞台。对于那时的他,21.0975公里仍是一段颇有挑战的长度。“说实话,当时心里特别没底,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跑完了以后也是特别累,身体机能远不如现在。”他回忆说。

在这份疲惫里,裹挟着一种试探到自身边界后的踏实,也就是这份疲惫,种下了种子,从线上跑步活动到线下各类比赛,从高原大理到海滨厦门,他一路奔跑。2017年,厦门的海风见证了他第一个完整的42.195公里,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场一个人的胜利,正悄然改变着另一个人的轨迹。

▲厦门马拉松






改变的人是经常在店里打理生意的妻子杨晓娟,那个曾经"一到体育课就害怕、体育成绩总不及格"的人,看着丈夫的变化暗暗惊讶。她自2003年就开始经营门店,却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成为奔跑的人。触动她的,是丈夫身体里重新流淌的生机——那卸掉的近30斤体重和焕然一新的精气神。她望着他奔跑的背影,终于也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一旦开始一件事情,就不会轻言放弃。我老公偶尔偷懒不想跑步的时候,我还是会坚持每天去跑。”她说这话时,嘴角带着一丝温柔的倔强。

2018年,晓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场马拉松——2018大理国际马拉松。4小时39分,大理籍女子第八名。此时,一种久违的喜悦攫住了她——那是体育课及格线之外的广阔世界,是汗水为自己加冕的成就感。这份喜悦推着她,进入了一段跑步狂热期,每个月参加一两次马拉松,每一次都刷新个人最好成绩,那是一种生命全力燃烧的饱满和热烈。


跑步成了他们之间最独特的语言,不说,却都懂。
第一次一起跑全程马拉松,途经一个漫长的上坡段,他自然而然地伸出手,拉住了她。那是源于习惯,也是源于爱。结果是,“把她拉上去了,我自己却累垮了。”他笑着回忆这事,像说起一件甜蜜的糗事。

从此,腾冲、重庆、厦门、成都、兰州……地图上的坐标,被两个人的脚步串联起来,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成了共同的记忆。他们不再仅仅是夫妻,更是彼此的“私兔”、补给站,是赛道上最坚定的同路人。




于他们而言,最日常的跑道,始终还是大理的洱海生态廊道。这里的清晨见证过这道最默契的风景:他和她,或一前一后,或并肩而行。他有时停下,用手机捕捉苍洱的晨光,镜头一转,就会悄悄追上她奔跑的背影。“大理的跑者很幸运、很幸福!”晓娟说。这份幸福,源于美景,更源于身边那个对的人。


“两口子有共同的爱好,可以互相鼓励、彼此扶持,志同道合地走下去。”晓娟说得平淡,却是“执子之手”最坚实的注脚。他们的感情,不在别处,就在这日复一日、共同奔赴的晨光里。




2015年,朱绍明开始带着员工晨跑。2018年,大理特跑团正式成立,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500多人。2020年,大理特跑团成为特步全国特跑族的官方分会,像溪流汇入大江。


从此,朱绍明和杨晓娟成为奔跑大家庭的“家长”。他们从最初狂热追求个人纪录的跑者,沉淀为倡导“无病无伤、行稳致远”的领路人。每周二,他们都会组织特跑团成员一起进行跑步训练。晓娟说:“希望无病无伤地带动大家一直跑下去。”

从两个人的互相扶持,到一群人的彼此照亮,他们打造的“特跑团”,是爱情和事业结出的最甜美的果实。“跑步需要的是意志力和耐心,想要经营好事业和爱情也是如此。”在晓娟看来,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不追求一时的速度与激情,而追求步调一致、长长久久地直至终点。



采访结束时,朱绍明和杨晓娟正计划着之后的西安马拉松比赛。路,没有尽头,就像他们之间的陪伴,也没有终点。这对大理跑圈的“神雕侠侣”,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跑步本身。




在风花雪月的大理,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幸福,用汗水浇灌着事业,也用陪伴诠释着爱情,他们跑过了身体的低谷,跑过了事业初创的艰辛,正跑向一个更多人能感受“奔跑力量”的未来。


记者:邢雅丽赵剑锋 杨柯达
编辑:邢雅丽褚雪琴
责编:迟晓娟
终审:洪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