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她们:十一月来凤羽看我们收集了一年的故事。

100位奶奶,100个故事。

这是一次对土地和母亲的赞颂,讲述生命的生生不息。

这是一段彼此走向彼此的旅程,感受生命的互动和往来。

202526号,我给“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活动海报写下这几行文字时,这个由【曾曾的书屋】发起的公益项目已经推进三个多月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停问自己:做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

2022年,我在凤羽镇佛堂村杨灼芝奶奶的老宅里创办了一家服务当地孩子的公益书屋。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午后,杨灼芝奶奶的孙子捧着给一双手工编的布草鞋进来书屋,说这是奶奶年轻时做的,奶奶让我留着做个纪念。那个瞬间,我与外婆生前的一个画面再现眼前:重病的她坐在病床上摸索着身上的玉坠手镯,摘下来递给我,“以后留个念想”,我握着带她体温的物件潸然泪下。

我拿起这双布草鞋走到奶奶和闺蜜们聊天的屋檐下,她们教我穿上这双鞋一起拍照留念。那个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一样,我意识到酝酿已久的“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计划应该启动了。白族奶奶们身上有一种治愈和温暖的力量,我要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和人的赞颂。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郝哥和敏姐夫妇,他俩说“开始吧,看看我们能帮你做什么?”于是,我和敏姐引荐的《美好的书》公共艺术计划发起人、策展人梁亮一起,以一场直播开启了这个计划。

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起招募,奔赴凤羽的志愿者从几十人很快变成一百多人。他们来自上海、北京、四川、湖北……有学生、大学老师、设计师、策划人、艺术家……在凤羽本地学者杨涛、杨锦亮、施文清,和凤羽小赵等乡亲们的热心帮助凤羽白米全力支持下,混杂着白族话、普通话甚至外语的的对话交织成了一次次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流动和交互。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组织了15次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志愿者来到凤羽,记录下81位不同村庄,不同年龄层女性的故事,先后为200多位女性拍摄了肖像。

我们记录的她们多数历经坎坷,却“不曾辜负每一天的阳光”,身上普遍洋溢平和的幸福感、蓬勃的生命力,豁达乐观的精神力量。

她们是家庭的轴心,周末儿孙归巢的喧闹、婚丧嫁娶的操持、家族精神的传续,都绕不开奶奶那双布满皱纹却始终温热的手。

她们是敢拼敢闯的行路人,赶着马车,背着货物去走夷方、做生意。她们努力挣钱是为了家人,她们放下生意回乡也是为了家人。出走与回归,给了她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也给了她们包容的胸怀,生命的韧性。

她们是“样样都会”的手艺人。一针一线,一锤一凿,手艺是生计,也是热爱,她们在手艺里找到自我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传统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她们是乡土的守护者。在田间地头化解矛盾、在传统观念中突破自我,用双脚丈量民情,用智慧激活乡土,是这片土地最坚实的根基,也是推动改变的力量。

她们是乡村社会的活力源泉:奶奶们以莲池会的经幡为号集结,在祭祀、节庆中起舞诵经;她们自发组成歌舞队,从霸王鞭的铿锵到春游踏歌的欢愉,将琐碎日常组织成流动的盛宴。

春去秋来,我们倾听、记录,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珍藏。

在这些奶奶身上,我发现暮年的她们有一种生命的丰硕感,岁月在她们身上如流水般经过,留下的是生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仿佛可以抵御所有的不幸和悲伤。用志愿者的话来说:“对生命认知越深刻对这个世界的感恩就更加深一分。”一些志愿者并没有写作和拍摄经验,他们和奶奶们之间只不过是一次次坦诚的日常对话和聊天。然而在这一场生命影响生命的互动中,每一个真挚的瞬间已经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

“凤羽项目激发了人的善意和美好。”

“我感受到了更多流动的生命能量,有了和人纠缠的渴望和对这个世界的牵绊。”

“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并满怀热情的时候,我愈发清醒的认识到:不能忘了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为了这些奶奶们,为了让她们开心,为了让她们被看见,为了让她们为自己自豪。而且,我并不想打搅她们,也不想把她们变成自己的作品。我只是希望我们的记录可以把鲜活的个体一一真实呈现,借以传达生命的力量!

十一月一日,“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开幕,欢迎您到凤羽来看我们收集了一年的故事。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