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人才】瞿标祥:彝绣织就山海梦

编者按




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大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市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为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支撑,鼓励各类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向州级推荐后备人选。经州级部门审核认定,大理市共12人被认定为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大理市就业”公众号推出乡土拔尖人才、民间艺术人才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瞿标祥:彝绣织就山海梦


在大理市南部山区的吊草村,有一位彝族汉子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千年彝绣技艺编织成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他就是大理州民间艺术人才、“大理彝族服饰”州级非遗传承人瞿标祥。他不仅守护着民族传统技艺的根脉,更以创新姿态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古老彝绣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光彩,成为大理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从古老结绳到国际风尚


瞿标祥的传承之路始于对彝族服饰中结绳工艺的深度挖掘。作为州级非遗传承人,他与妻子瞿银果共同创立“大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传习所”,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将濒临流失的手工技艺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资产。依托传统技法,他创新开发“结绣门”品牌,把结绳首饰、刺绣服饰等手作推向东南亚、欧洲市场,让非遗技艺从田间地头走进国际珠宝展、时装周的舞台。2019年,公司获评“云南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为非遗产业化的标杆。



文旅融合的品牌密码

小山村变身文化地标


在故乡吊草村,瞿标祥打造了“云岭最美嫁衣”“美丽吊草村”两大品牌,将彝族新娘服饰转化为沉浸式旅拍体验,把偏远山村改造成文旅融合新地标。传习所集展示、体验、培训、销售于一体,6000余名海内外游客在此感受彝绣魅力,昔日“无名村”成为大理文旅新热点。他还响应国家文旅融合政策,创作历时七年的原创歌曲《美丽小山村》,以乡愁为纽带,号召年轻人返乡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从彩云之南到全球舞台


带着彝绣服饰与编织首饰,瞿标祥的足迹遍及丹麦、英国、印度、法国等10余个国家,亮相北京世园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巴黎时尚周等国际平台。他自学英语,与丹麦设计师合作开拓欧洲高端市场,在亚马逊开设店铺,抖音、小红书粉丝超1.9万,浏览量破2000万次,让“大理故事”通过针线传递到世界角落。2023年,“云岭最美嫁衣”成为国际超模大赛指定服饰,彝族美学在全球时尚界崭露锋芒。



扎根乡土的振兴之歌

技艺传承与人才培育双驱动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同时拥有“云岭技能工匠”“大理州妇女手工产业创业导师”等“头衔”的瞿标祥,深知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他不仅在传习所开展常态化培训,还走进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授课,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养分。同时,他所创办的公司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带动800余人掌握彝绣技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央视、中国民族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事迹,让“非遗+文旅+乡村振兴”的模式成为可复制的范本。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瞿标祥这位彝族汉子,用二十载光阴书写了民间艺术人才和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从田间刺绣到国际秀场,他以彝绣为媒,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技艺与产业,让大理民间艺术在创新中扎根,在融合中绽放,成为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大理市就业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