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追梦人 | “90后”木雕传人张金池:让千年非遗“潮”起来

不做简单的政策搬运工,而是成为创业生态的培育者。


近年来,大理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用精准的政策支持解初创之困,以开放的资源平台破发展之局,让每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


大理不仅是旅人的乌托邦,更是创业者的实验场。今天,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群造梦者,在不同的故事中感悟坚守、拼搏、勇敢的青年创业精神,感受大理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


今天带来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第十二篇——




直播不仅是卖货,更是让年轻人看见传统工艺的价值,每卖出一件作品,就多一个人了解剑川木雕。

——张金池





人物小传:张金池,女,白族,1992年生,剑川县狮河村人,木雕世家第五代传人。2010年高中毕业后继承家业,从最初的不甘到主动担当,带领传统木雕走向创新之路。疫情期间,她创新“非遗+直播”模式,一个月清空积压库存,带动周边30余户作坊增收,匠人日薪从200元提升至600余元。她主导开发的300余款创新作品融合现代审美,其中多件作品被艺术机构收藏。她与人社部门、中央美院等高校合作培养新生代匠人,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机。



张金池为创意木雕产品拍摄宣传照片(霍时雨 摄)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张金池已经坐在挂满木雕作品的工作室里,架好手机开始直播。“家人们,看这块风化老木料,上面的雕花是我们老师傅花了半个月手工雕刻的……”,这是大理典匠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池的日常。从2020年转型直播电商以来,她个人直播间平均每天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最高单日销售额可达七八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90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与坚守。


2010年,高中毕业的张金池面临人生选择,“大姐二姐都在体制内工作,父亲希望有人能继承家里的木雕手艺。”尽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但她还是听父亲的话留了下来。起初,这种被迫的选择让她有不甘、有迷茫,“看着同学上大学,说不羡慕是假的”。2013年,她跟着父亲到山区做木雕培训时,亲眼见证了手艺如何改变贫困家庭的生活,“学会雕刻后,作品能卖钱,他们就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们的笑容让她重新审视了身上的担子,“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这份家业必须传承下来”。

张金池在直播间展示产品细节(霍时雨 摄)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张金池的家族木雕生意陷入绝境,月营业额一落千丈,价值数十万元的库存积压在仓库,“真的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张金池回忆道。当时直播带货兴起,她和丈夫也决定放手一搏。首场直播在剑川的老展厅里进行,“紧张得手心冒汗,说话都不利索”,整场直播只卖出几个19.9元的小木雕。亲戚们的冷言冷语接踵而至:“好好的门窗生意不做,搞这些虚的。”


但张金池没有放弃,她调整策略,在直播间重点展示“百年风化木料+传统手工雕刻”的特色工艺。坚持直播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账号突然爆火,积压的库存在一个月内就被抢购一空。这场直播不仅拯救了自家工坊,周边的作坊也主动找上门来请她帮忙卖货,“不管拿过来多少货品,只要晚上能卖掉,当场就付现款”。老师傅们捧着久违的工钱感慨万千:“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样卖。”


张金池包装产品发货(霍时雨 摄)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挑战和坎坷,由于缺乏运营管理经验,张金池也曾被合作方欺骗过,导致亏损300多万元,“那几个月整夜睡不着觉,”她回忆道,“但父亲说,只要手艺在,随时都能重头再来。”


在最困难的时刻,当地人社部门伸出了援手,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张金池获得了100万元的资金支持。人社部门还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先后对接了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央美院等院校资源。“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张金池说,“高校老师带来的现代设计理念彻底改变了团队的创作思路,让我们学会了色彩搭配和现代审美。”在专业指导下,她带领团队开发出300多种新图样,将木雕与现代家居、文创产品相结合,“校企合作让我们跳出了传统思维的框框”。


张金池直播销售(霍时雨 摄)


从被迫接班到主动创新,张金池用十年时间,为千年技艺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如今,公司不仅固定雇佣12名雕刻师傅,更带动全村匠人增收,老师傅工价从200多元涨到600多元。最让张金池自豪的是年轻人的回归,“现在有毕业大学生来工作,他们比我们还会创新”。展望未来,这个白族姑娘眼中闪着光,“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剑川木雕不只是老古董,它可以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记者:李迪刘泉

编辑:迟晓娟 施晓倩

责编:字昕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