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尔金(John M.Culkin)曾写下,“We don’t know who discovered water, but we’re pretty sure it wasn’t the fish(我们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但我们很确定不是鱼)”
初读或许无法理解,终生游动在水里的鱼,怎么会发现不了水?
那试想我们一生要经历的婚姻、节庆,哪怕是日常的饮食、采买、赠礼,我们真正理解它们吗?真正理解它们的历史,以及由其所构成的人类生活吗?
是的,最显而易见的往往最难被察觉,这就是我们与自身文化环境最本质的关系。
也正因此,为了能够“看见”,人类学学者刘琪用她的敏锐洞见和平实文字,写下了这本《看不见水的鱼:日常生活的人类学瞬间》,在经典民族志、当代社会场景、个人田野工作及生活经历之间,不断铺设着供人往返的小径:
阿赞德人为什么用毒药神谕结案?
老板为什么要把瀑布搬进办公室?
现代婚姻还能够兼容爱情神话吗?
年轻人为何面对面交流会感不适?
项飙教授这样评价,“刘琪娓娓道来,用不断提问的方式,在经典的人类学观点和当代人的生活境遇之间穿梭。这本书给经典理论赋予新的生命力,也让读者从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是产生新的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热爱人类学,这会是一本返璞归真的读物,如果你还不了解人类学,也不要畏惧,这将是一本亲切又接地气的入门书籍。
相信通过这些故事以及思考,作为读者的我们最终会成为那条“看得见水的鱼”,或许,真正的文化变革并不在于替换“水”的内容,而在于使“水”变得可见。
正如刘琪老师在前言中写道的。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水塘中的鱼,我们可能无法离开这片水域,但至少可以做一条逐渐发现水重新感知水的鱼。”
刘琪
1983年生于四川成都,2001年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本科,2010年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得到app“人类学二十讲”主理人
赵茜
前媒体人,传统市集研究项目液态市集发起人,《走,赶Gai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