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旅居云南”建设的工作要求,把“旅居大理”建设作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新品牌,重构了“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新路径。
今年1至7月,全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050.7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旅游总花费878.7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州共接待旅居人口21.6万人,同比增长26.1%;旅居总花费22.77亿元,开展旅居接待的自然村从2024年的25个增长到92个。
大理的“热闹”显而易见,但想让大理完成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的跨越,今天面临的命题,已不止于“叫座”,更要“叫好”。唯有把文旅产业锻造成为牵引经济跃升、普惠民生福祉的强劲引擎,把大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际旅游城市、品质旅居城市建设的胜势,大理方能完成从“高流量之城”到“高质量之城”的蜕变。
“请问州人民政府,在推进‘旅居大理’建设中如何解决系统谋划不具体、典型示范不明显、扶持政策不明确、业态同质太粗放的问题?”“请问州民政局,在推进养老旅居建设中,针对养老群体提供了哪些服务,培育了哪些经营主体?”“追问大理州公安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区内交通拥堵问题,你们采取了哪些精细化措施进行管理疏导?”……
8月,州人大常委会“三问一评”专题询问会现场“辣味十足”,询问、回答,追问、补充……多位州人大代表围绕“旅居大理”建设情况犀利发问,切入问题要害,敢于动真碰硬,现场氛围紧张热烈。
当运营主体引育不足、产品业态丰富不够、配套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标准不完善、运营机制创新不足短板弱项被提出,大理如何见招拆招、破题起势?当“时间消费”逐渐取代“人次消费”,“空间股权”迅速替代“门票经济”,大理未来应该走怎样的路?把“短板清单”变成“改革清单”是解题关键。
下一步工作中,大理将认真贯彻《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对标“十个支持”和“十个不得”,做好问题梳理、及时调度安排,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持续推进实施“旅居大理”建设“八大工程”,强化问题整改、完善配套服务、推进重点项目、打造试点示范、抓好巩固提升、积极宣传营销,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居云南”大理样板。
州文旅局聚焦协调推进和综合性政策出台等职能职责,制定了工作“月调度、季观摩、年交账”等一批工作机制。在2024年牵头制定出台《大理州旅居业发展报告》和《关于推进“旅居大理”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2025年又联合州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加快促进“旅居大理”建设相关政策10余项,从资源普查、规划布局、资金补助、金融支持、标准规范等多维度发力,引导全州旅居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大理古城内,多部门联动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开,劝导规范经营100余起、清理占道经营100余起、拖移乱停放车辆120台、取缔违规流动商贩摆摊设点60余起,并同步修缮店招、绿化街角,千年街巷重现“青石板、白照壁、慢生活”的洁净序章。
洱海畔,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牵头对46公里洱海生态廊道开展安全生产、洱海保护、交通秩序等五大专项行动,取缔违规露营、垂钓、飞线充电,实行观光车、自行车总量管控,为骑行、漫步、观鸥营造更加安全洁净的环境,生态廊道重置“整装待客”状态。
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在大理,“留下来”不只是为了苍洱风景,更是为了生活本身;从“到此一游”到“心安此处”,大理早已不是“打卡背景”,而是一个又一个可阅读、可对话、可回味的生活现场。大理,正日渐成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旅居目的地、诗意栖居地。
记者:杨钰洁 熊志明 杨雪梅(实习)
编辑:褚雪琴 施晓倩
责编:字昕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