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人才】董建华:窑火不灭,匠心筑梦

编者按




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推动大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理市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为进一步强化乡村人才支撑,鼓励各类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向州级推荐后备人选。经州级部门审核认定,大理市共12人被认定为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大理市就业”公众号推出乡土拔尖人才、民间艺术人才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董建华:窑火不灭,匠心筑梦


在大理市凤仪镇东山敬天村,600年的窑火从未熄灭。这片白族聚居的土地上,古老的土陶技艺曾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如今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董建华,这位白族陶艺世家的传承人,以“敬天窑火”为载体,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用一双巧手捏塑出传统技艺的现代模样,更用一份担当带动乡邻共赴致富路,成为大理州民间艺术人才助力文旅融合、联农带农的生动注脚。



承父业守初心,让老手艺“活”起来


董建华,1989年1月生人,自小跟随父亲董成学习制陶工艺,熟知传统制陶工艺和龙窑烧制步骤。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毕业后,于2013年回到大理市敬天村和父亲一起制陶,投身传承传统制陶工艺和产品创新的学习实践。敬天村自唐朝起就开始烧制土陶,拥有悠久的制陶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龙窑。敬天村的土陶基因,早已融入董建华的血脉。其父董成40年深耕陶艺,窑火映红了半个世纪的时光,也为董建华埋下了传承的种子。“看着父亲揉泥、拉坯、上釉,就像看着泥土在手中绽放生命。”这份自幼的耳濡目染,让他在成年后坚定了守护技艺的决心。

2019年,董建华在“董氏陶坊”的基础上,成立敬天窑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2000平方米的窑厂打造成集“展产研学售”于一体的活态传承基地,同年董建华获得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在“敬天窑火”,传统并未被束之高阁,成品展示区里,既有白族特色的瓦猫、花瓶,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茶具、摆件。制作坊内,他延续着“七分土三分艺”的古训,用本地红泥与松木烧制,让每件作品都带着苍山洱海的气息。

“守正不是守旧。”董建华深知,非遗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时代。他带着团队钻研设计,将白族扎染纹样、大理苍洱风光融入陶面,让老手艺有了新表达。如今,窑厂年产值达200万元,那些曾藏在深巷的土陶,成了游客眼中的“大理名片”。



文旅融合破局,让小窑厂“火”起来


“现在最火的是‘文旅融合’,我们就想,土陶能不能和游客‘对话’?”董建华的探索,从一间小小的体验室开始,率先走出“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的路子。在“敬天窑火”游客可以跟着匠人学拉坯,在陶坯上画下自己的大理记忆。学校组织的研学团队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董建华讲600年前的窑工故事。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体验项目不仅带来了收入,更让土陶技艺从“展品”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化”。

政策的东风更让这条路越走越宽。响应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号召,董建华细化功能分区,烧窑区青烟袅袅,体验区笑语阵阵。展览区里“冰墩墩”陶塑与传统瓦猫相映成趣。“开放体验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大理不只有风花雪月,还有会说话的泥土。”他的话里,藏着对文化传播的执着。

文旅融合的效应很快辐射到周边,村里的农家乐生意好了,卖土特产的小摊多了,凤仪镇的旅游人气因这窑火旺了起来。土陶,成了激活乡村经济的“金钥匙”。



联农带农共富,让乡亲们“富”起来


“乡村振兴,得把年轻人留下来。”董建华的心里,装着比传承技艺更重的责任。过去,敬天村的青年多外出打工,传统手艺面临断代,如今,窑火旁的年轻人多了起来。

敬天窑火成了“文创+就业”示范基地。董建华推出“零基础入学、零距离就业”模式,村里的青年可以免费学陶艺,学成后留在窑厂做师傅、搞运营。农闲时,村民们来帮忙揉泥、打包,一天能挣上百块。“小杨以前在城里端盘子,现在是体验区的老师傅了,每月能拿4000多。”说起这些,董建华眼里满是欣慰。

他还搭建起“产供销一条龙”平台,鼓励村民参与制作简易陶品,窑厂统一收购销售。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越来越多的乡亲借着土陶手艺增收,曾经沉寂的村庄,因这门老手艺焕发了生机。



线上线下传香,让土陶味“飘”更远


“泥土会说话,但得让更多人听见。”董建华的“野心”,不止于村里的窑厂。

他学起了互联网,官网介绍着土陶历史,抖音上直播拉坯过程。电商平台里,印着苍山雪、洱海月的陶杯销往全国。线下,公益体验活动、非遗展演从不缺席,他带着徒弟们走村串镇,让土陶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

“有人说,土陶是‘慢生意’,但互联网让它快了起来。”如今,线上订单占了销量的三成,凤仪土陶的香气,正顺着网线飘向更远的地方。

从家庭小作坊到文化传播公司,从单一制陶到文旅融合,董建华用10多年时间,让敬天村的窑火越烧越旺。这火焰里,有600年的技艺坚守,有民间艺人的创新智慧,更有带动乡邻共赴小康的温暖。正如他常说的:“土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守住这窑火,就是守住了根;带着大家富,才算不负这方水土。”



在大理,还有无数像董建华这样的民间艺术人才,他们用匠心守护文化,用行动点亮乡村,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蓬勃的希望。





来源:大理市就业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