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锔瓷匠人文壮举
以匠心唤醒千年技艺的现代新生
叮当声起,微光流转。在破碎的瓷片间,他以铜为笔、以火为墨,将时光的裂痕缝补成岁月的“纹”章;他是器物生命的“续命者”,更是残缺之美的“造境人”;他学习过锔瓷、金缮、錾刻等传统技艺,作品被省、州博物馆收藏,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融合的典范。他,就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大理州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民间艺术人才——文壮举。
从指尖到永恒:一位锔瓷大师的技艺之路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1971年生于大理的文壮举,自幼就对手工有一种说不出的喜好。二十多年前,因失手摔坏朋友一只紫砂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痛心之感一时间涌上心头,为了弥补歉意,他翻阅书籍,查找相关资料,终于将紫砂壶恢复。这事件,为文壮举开启了锔瓷艺术的大门。锔瓷,就是用锔补瓷,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基本的修复流程是找碴、对缝、捆绑、打孔、锔钉固定…刚开始,为了练手,文壮举把花瓶敲碎、用黄豆泡水把紫砂壶撑破,然后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修复。裂了修、漏了补,不断练习,反复揣摩,深深地沉迷于锔瓷世界。2005年单位改制后,成为下岗工人的文壮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学篆刻、木工等手工艺上,一边学习一边创作,技艺也随之不断精进,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上了“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专业锔瓷之路。
“修补”是技艺,也是生活。有时候,残缺是一种更完整的美;修补是艺术,但缝补的是生命。为了提高“修补”技术,2018年文壮举前往深圳拜在深圳锔瓷堂堂主、深圳市非遗传承人方瑞华老师门下学习金缮。金缮就是用金修补,先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的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再在漆上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通过考核后,文壮举被锔瓷堂授予锔瓷金缮培训师,之后又考取了国家级非遗传承指导师资格证。
沐雨堂:传统技艺的守护与革新阵地
匠人千日线,到头一线针。2019年文壮举注册了大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滇西片区唯一一家专业的锔瓷技艺工作室——沐雨堂,并加入了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了激发创作热情和灵感,文壮举积极参加相关技术竞赛,经过长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突破,他的艺术在传承与实践中不断精进,参赛作品凭借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虎踞龙盘》在2019 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 13 届“工美杯”获得铜奖、《岁月如斯》在2020 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获得金奖、《瓜瓞丰华》在2020 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 15 届“工美杯”获得金奖、《金鲤双喜·荷舞清风》在2021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获得铜奖、《瓜瓞丰华》在2021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金缮锔瓷大赛获得最高奖项“锔匠传奇”奖、《俪影双双戏青萍》在2022 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 14 届“工美杯”获得银奖、《锔瓷·承封》在202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得百花杯铜奖、《天龙沐雨》在2023 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16届“工美杯”获得银奖、《天龙沐雨》在2023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一等奖、《瓜瓞丰华》在2023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三等奖、《银河春秋》在2023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三等奖、《诗酒长安》在2023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金缮锔瓷大赛获得金奖、《银河春秋》在2024年云南省工艺美术第17届“工美杯”获得金奖。在2023至2024年两届全国金缮锔瓷大赛中连续获得金奖。2022年他通过考核,取得国家一级技师资格证书和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资质证。2022年获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记忆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工作室被授予锔瓷技艺传习所。2023年获得云南省锔瓷技艺工艺大师,2024年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锔瓷工艺大师称号,同年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4年大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沐雨堂”定为创作实践基地。2020至2024年间文壮举的多件作品被云南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非遗博物馆永久收藏。
薪火相传:在时光裂缝中镌刻永恒
“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美丽的器物,应该是承载着人生情感与际遇的。即缺而补之,即补而惜之,以平和消解失望,以重生弥补缺憾。”这是文壮举从事锔瓷多年后的人生感悟。社会发展了,锔瓷的传承发展也面临挑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中破损的罐碗碟盆没有人锔了,而是直接就丢了,锔瓷市场越来越小,锔瓷不再被大众熟知,目前仅在考古、古玩、古董行业存在。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传承在技更在人。面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文壮举选择主动破局。在理论创作方面进行尝试,《探析锔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22年第10期《科学与生活》杂志发表;《关于古法锔瓷手艺的历史、技术与审美发展的思考》在2022年第10期《文学天地》上发表。两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进行发表,为锔瓷技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揭开传统技艺“秘纱”,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锔瓷,走近锔瓷,文壮举工作室定期对外开放,参观者在工作室可以开展体验活动。目前进店体验人数已达200余人。
传灯者亦是燃灯人。为了锔瓷技艺后继有人,从事锔瓷工作以来文壮举一直关注技艺传承的“有缘人”,只要愿意学,能学得进去,就倾囊相授,目前共收徒7人。錾刻是我国一项传统技艺瑰宝,用素锤、小柳锤、羊角台和各种不同形状的錾子在金、银、铜器上加工出浮雕图案,使其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工艺需要经过淬火、锻打、抛光、打磨等步骤。2023年为了提高技艺,文壮举拜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寸发标门下学习金属锻造、錾刻技艺,成为寸大师入室弟子。
从苍洱少年到工艺大师,文壮举用二十余载光阴诠释匠人精神。他手中的锔钉既连接着瓷器的断痕,也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脉络。正如其代表作《岁月鎏金》所寓意的——最珍贵的修复不在于掩盖残缺,而在于让裂痕绽放出比完整更动人的光芒。这位大理匠人正以当代方式,续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传奇。
来源:大理市就业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