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魔法”来袭,大理“黄金叶”变身致富宝

初秋时节

云南的烟田里一片繁忙

在大理云龙、巍山、弥渡多地

传统烤烟产业

正通过科技赋能焕发新生

无人机、山地单轨运输车

光伏发电和蓝牙电子秤等创新技术

不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更让烟农的“黄金叶”铺就出一条致富路



云龙烟田无人机“飞”出致富路

走进云龙县白石镇大炼坡烟田,一台无人机腾空而起,流畅地完成悬停、上货、吊运、卸货,每趟不到2分钟便将一捆捆烟叶精准送至路边农用车。旁边,一台发电机正在为无人机电池充电,整个运输过程井然有序。无人机飞手万恩意介绍:“T70载重约100斤,200-300米距离每天能吊5-6吨;超过500米,每天吊运量约2-3吨。”

而在检槽乡佛子坡的千亩连片烟田,一辆“山地小火车”正沿着单轨铁轨缓缓行驶,1000多斤烟叶几分钟便被运至公路边。工人们迅速装车,烟叶随即被送往烘烤点。

烟农 杨六军

今年我们利用无人机运输,烘烤也实现了智能化、电器化,成本降了,效率高了。这窑烟价值4万左右,收入明显增加!

科技赋能下,云龙县烤烟产业“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逐步实现。2025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4.94万亩,生产计划13.35万担,覆盖3597户种植户。

光伏板下巍山烟叶“晒”出新财富

在巍山县庙街镇云鹤村,烤烟房屋顶的深蓝色光伏板与金黄烟叶交相辉映。这里新建了20座新式环保立体烤房,配套3066.36平方米硬化地坪和2680平方米光伏板,项目总投资276.2万元(其中定点帮扶资金95万元,镇村投入181.2万元),于202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


云鹤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熊向文

这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实践。我们利用闲置烤房屋顶安装光伏板,既遮阳防雨,又增加村集体收入。


据测算,烤房群年租金1.07万元;发电好时需购电3000度(花费1074元),综合年卖电收入约29.2万元。新建烤房提升了烟叶品质,收购价随之上涨;燃料成本降低,烘烤效率提高,每年可为烟农增收约1200万元。此外,项目还提供近2000人次务工岗位,带动周边群众增收4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10万元以上。


烤房群管理员字明林感慨:“光伏发电扩大了防雨防晒范围,分烟空间更大;屋顶不漏雨,烘烤更省心;还能赚光伏收入,一举三得!”

弥渡“黄金叶”奏响丰收序曲

八月,弥渡大地金风送爽、烟叶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8月25日,烟叶采收关键期,烟农们趁晴天忙碌采收售卖,烤烟收购站以科技为翼,让金黄烤烟变身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黄金叶”。


今年新街镇变身“红大区”,统一栽种“红花大金元”,品质优、香气浓,市场认可度高。陶营村收购站点,烟农满载烤烟而来,脸上满是丰收的满足。

陶营村村民 李芹芳

今年栽的“红大”品质很好,每家的烟叶烤出来都是金黄的。每亩大概卖得到七千元左右。


陶营村收购站的电子蓝牙秤尤为引人注目。以往烟农常担心称重不透明或压秤,如今这款秤直接通过蓝牙打印凭条,数据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杜绝人为干预,确保了公平公正,大大提升了收购公信力。


新街镇在10个站点推行“集中分级、统一运输、代表交烟”的创新模式。各交售点将烤烟统一运送至镇烟站进行精细分拣和定级,严格按质量标准操作。今年更实施无人过磅收购,流程显著优化,效率大幅提升,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成本,真正实现了烟农与收购方的双赢。

今年,新街镇种植烤烟1.08万亩,收购3万担,预计收入超5900万;全县种植5.03万亩,预计收烟13.65万担。这片“黄金叶”为弥渡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云龙县的“空中运输帮手”、巍山县的“光伏+烘烤”模式、弥渡县的蓝牙电子秤,正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从无人机运送到绿色能源应用,科技不仅革新了传统农业生产,更鼓起了烟农的钱包、激活了乡村活力。

烟叶产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从种植、烘烤到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凝聚智慧与汗水,展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这片“黄金叶”将继续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云龙融媒:旷宏飞 李继明

巍山融媒:周诗洋 刘怡

弥渡融媒:郑媛媛 朱颖桑

编辑:朵朵 闭瑞怡(实习)

责编:李玲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