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第十二次采风:破立见真

2025年的夏天,我知道《凤·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后文简称凤羽)项目在大理采风。这时候我面临着很多的生活抉择,最终一切都很巧妙,我成为了《凤羽》的志愿者。出发前我和家人说:我相信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收获的,因为我在坚持我人生方向的路上,遇到了《凤羽》。”

77日,我到达大理做行前培训。梁亮老师提到,在艺术创作上,去找准一个我们说彼此走向彼此的那个点,有些创作目前可能仍是出于自我的表达,能不能让我们再放下一些自我,然后融入这片土地,融入和奶奶的关系中去?

其实对于即将在采风中时刻关注的参与式理念,我仍感到有些困惑。虽然《凤羽》是一个长期项目,我的采风时间却很短暂。我要如何在1-2天内,真正以参与式实现和奶奶们互动?同时,学科训练让我对他者化影响高度警觉,即使自知是外来者,又该如何在采风中消解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权力关系,真正关照奶奶们的主体性?最后,如何迁移和应用参与式的概念,以采风者、而非研究者的自身站位,转化为我的具体行为?这些疑问,最初于我既抽象又充满吸引力。

所幸,行前同行者的分享带来了多元视角的启发:人类学老师提及互为主体性;梁亮老师强调在减少入侵性的同时沉浸体验;小璐和曲径建议以看见的方式,去和奶奶们进行信息互换,于此同时抛开自己的身份和预设,只是去感受。

行前培训

整个行程中,参与式如同一根穿引线,串联起我的观察与思考。最终,我持有的伦理性的参与难题,在不同学科视角的交融下逐渐化解,也在持续的自我反思中愈发明朗,悄然重塑着我的价值观。

而这段短暂的采风,赠予我一份独特的破立见真,成为此刻人生阶段中一份珍贵的礼物。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西晋郭义恭《广志》,百鸟朝凤的故事,说的就是凤羽称名的由来。

凤羽位于苍洱西北,苍山北部云弄峰西坡下。东隔天马山与右所西湖为邻;西接著名的鸟吊山自然保护区;南与漾濞县大地毗连;北接洱源玉湖

凤翔有史以来就是凤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当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凤羽镇的核心区,而且是大理数百年来著名的白乡三大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凤翔村位于凤羽坝子中部,背靠罗坪山,可俯瞰整个坝子。茶马古道纵贯东西,凤羽河在东面横亘南北,是为洱海之源。凤翔的常住村民约二千户,八千多人口,几乎全部是白族。村寨保持古代城镇的格局,保留着数百院明清以来的白族民居建筑,以及寺观庙宇、古道、古桥梁、古塔等众多文物古迹。这里被誉为文墨之乡,明清以来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凤翔书院曾走出四进士十一举人,至今翰墨留香。尊师重教,读书写作,爱家乡、写家乡成为重要的地方文化传统。

——摘自《中国传统村落志·云南卷·大理州洱源县·凤翔村志》

我们第一天在镇上探访了几位奶奶。

不再执着于记录,而全心去体验

百灵鸟奶奶/摄影 米米

登门拜访百灵鸟奶奶杨若前时,她拿出酷炫的麦克风为我们唱歌。这样的瞬间,驱动了我用相机记录的惯性。在对镜头的执着中,我忘记聆听,以至于错过了她部分的旋律。及时觉察到她有一些的不自在,加之行前建立起的意识,我快速发现我感觉不到和她的互动,同时这也并不应该是一场凝视她的表演。

于是,我索性放下相机,不再执着于记录,而全心去体验。我搬了根凳子坐到奶奶旁边,和她唠嗑起她的家庭文化、婚姻故事,一起和志愿者们聊她唱歌和看国际新闻的爱好。奶奶在凤羽镇上过小学,我得知原来那时女性也可以上学。听她说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家里老公做饭,他原来在炊事班工作过。我逗她,她和丈夫是姐弟恋呢,她笑着回女大一(岁)招财,女大二做家务,女大三啥也不管。她大她老公一岁。在这个过程里,大家和老人家聊得很起劲儿,我们是舒展而愉快的,她放松地在笑,也乐意接受来自我们年轻人流行文化中的小调侃。

我童年记忆中的荷包

后来她给我们展示她制作的白族手工艺品大小形状的老虎、鱼、荷包。

荷包 / 摄影 蕙嘉

在我久远的童年记忆中,只有在外婆的时代才能看见这样的荷包。那时幼小的我,在刹那间链接到了如今的我——如今的我,独自走遍了世界的很多角落、拥抱过多元文化的生活、经历了很多震撼的生命时刻。而在此刻,这只小小的荷包又返回续接了我的童年。老宅里,那棵秋季时分成熟的核桃树下,有外婆和我。

我止不住的落泪。此时,我既不是一个采风者、一个寻找生命故事的人、也不是追逐着探索旅游可持续的人。我只是一个在百灵鸟奶奶旁边,一如童年时在外婆旁边,聆听和回应她谈话的小孩。

阿亮哥家的四代同堂

阿亮哥家/ 摄影 朵拉

在探望的行程之后,我们的本地向导——杨锦亮老师(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阿亮哥),邀请我们参观了他家中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四代同堂建筑:从长者爷爷辈明朝的堂屋,到清代修建、民国重修的卧房,再到80年代舅舅时期盖的灶房,最后是孙子辈村民富裕起来后修建的青砖白墙的民房。四代的风貌故事、时代演化,如今以老房子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承托起的是家族文化的延续,而这一切被阿亮哥留存和传承得很好。

大理的本主文化

老屋内,我们偶然遇到阿亮哥的三婶。今天她刚从斋戒回来,在老屋内天地堂上香。

大理人很崇拜土地,在佛道儒三教同尊之外,还有本主文化。此前听阿亮哥讲解,当地的宗教信仰中,本主可以被理解为大理本地的村官,因为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被百姓们供奉为护佑一方的本主。大理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本主。三月初八本主节,二月初一接本主。村民平时有祭祀活动,都会来参拜。在入会(加入本土团体)后,每个月初一、十五,节日,三婶会从自己家回到阿亮哥家(祖宅)上香。

我只是想要屋子里热闹一些

在老屋拜访期间,我与另一位志愿者慧子,一起站着和三婶唠嗑。她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以前居住的另一处老宅。白族人将儿女比作金翅鸟,寄托着飞得高远的祈愿——儿子唤作阿鹏,女儿称作金花,名字中嵌着神鸟的魂。她告诉我们,儿子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外出工作了,现在老宅已经无人居住。儿女仿若金翅鸟离开巢穴,皆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志愿者的拜访,对老人是一种短暂而热闹地陪伴。三婶说,我只是想要屋子里热闹一些

阿亮哥家 /摄影 曹欢

结伴同行的采风者们

7月份的大理,有夏季淅沥的小雨、温柔的夜风、和煦的午后。

帝释山 / 摄影 罗青山

同行中,我结识了艺术家阿良,听他唠嗑曾经徒步旅行、走遍全国时不得了的奇特经历。他后来感叹:

我在云南、在大理的时间都挺久了,我一直以为我挺了解大理的民俗,觉得我已经融入这个地方了。可当我今天来了之后,被一个88岁奶奶走路的机灵劲儿所震撼,我说天啊我说这个感觉我在大理就没见过,我突然间决定应该留下来再看看,这样我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一些东西。

(行程结束时,我收获了他画的海纳小礼物,既是一幅即兴的创作,也是我心中爱的浩瀚无垠的宇宙。)

在摄影师朵拉和翕翕捕捉到的镜头下,记录和传递了奶奶们的生命状态与情感,就感觉奶奶们是一个很乐观和富足的状态,她们很豁达、很淳朴、也很善良。她们的笑容是很有感染力的,在我之前拍过的照片里,我发现她们笑得很甜。

奶奶的笑容 /摄影 朵拉翕翕

午后凤羽镇书院旁的咖啡馆,我听嘉野和梁老师在窗边讨论她加入项目的初衷、潜在的创意灵感。我知道她前一晚工作到2点,一路上充满疲惫。但那一刻她那手舞足蹈、两眼放光的雀跃样子,实在让我印象深刻。

彼时她讨论着她热爱的工作赋予了她的价值。但令我十分动容的是,她从自己专长的领域也己所能赋能了本地人——在遇到一位大理本地女孩后,挖掘出她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她建立起容貌的自信的同时,也惊喜地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作为摄影师,她提及女孩面对高额头的焦虑:高额头亦是女性外貌一种独特的美。

那会儿阳光拍洒在她们身上,两个人罩在一层淡淡的光晕里互相谈论着项目的灵感,熠熠生辉。她说,

从深圳来到这里,大理给了我力量,我也想为她做些什么

梁老师与嘉野 / 摄影 蕙嘉


还有那些未来团队中得及深入攀谈的新朋友们,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经历和成长。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行业里,最终由相同的初心为《凤羽》奔赴而来。

果园合影 / 摄影烽烨良

我在出发前读《凤·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项目背景资料时,思考我在项目中的参与方式,有两点期翼的收获:第一,以我在尼泊尔NGO做的女性赋能项目为参照,理解和初步探索大理本地白族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她们的处境。第二,更多了解凤羽镇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更近一步理解大理本地民风民俗和文化传承。

《凤·百位白族女性肖像展》的价值和意义:

让每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被看见,彼此走向彼此。

现在,我想要回到采风前的培训,试着去回应那个充满困惑的我——

怎样去做参与式的采风呢?怎样才能参与式地去与大理的白族奶奶们互动呢?

我后来扔掉了自己的身份,也短暂地忘记了自己是谁;可我却更加地理解这个概念下所践行的方法、过程、价值观了:不止是走入奶奶们的生活,她们们鲜明的个性、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还有奶奶们人生中的几代人;还有阿亮哥口中讲述的祖辈的文化、大理村寨中的本土文化;还有我和每一个志愿者深入的交谈、共享的观点……这些一点一滴的时间中——我抛开了重重的社会身份、抛开了我所携带的预期和假设,全身心地融入于大理的人文风土。

这种融入对于我可能是几天,对于成为大理新移民的其他志愿者,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所建立起的与这片土地的联系,受这片土地滋养,也躬身反哺,提供力量、人与人间的互相支持。

这样的在地感、在场感,让我最终全身心地沉浸在项目中,深刻感受和体验着外部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内心被触碰到的、柔软的一隅。

“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到凤羽,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参与到这个展览里面。大家可能会看到我跟当地人的融入感很强。我觉得之所以今天我的小小的一个初心,帮奶奶拍照片,拍完给他们这个小小的初心;之所以今天看似慢慢变变大了,影响变深了;是因为有一个前提是三年前我在这里做了一个书屋。可能当地人看到我的一个姿态是说我是来这里服务的,不是来消费他们的。所以彼此之间用了三年的时间也建立了很深的信任。

——曾曾


曾曾老师 /摄影 朵拉

在曾曾书屋,祖宅结合民居成为了一个公益空间,小孩子放学来书屋看书,奶奶们来书屋接孩子们回家。镇里的孩子,大多是老人带,年轻夫妇外出务工,曾曾老师在平衡传统民居和公共空间的同时,希望书屋成为孩子的一种陪伴,让村里的孩子培养读书的兴趣。

因为我们做这件事情一个很纯粹的发心,就是让她们开心。

奶奶的笑容 /摄影 朵拉

“凤,当地的白族女性。羽,张开羽翼时自我充满力量,当翅膀收拢时守护家人。

——梁亮


志愿者米米说,上一次来参加百鸟朝凤联欢会的时候,就感动流眼泪了。其实我之前一直在旅行,觉得好像自己一直是一个旁观者。今天看到了志愿者里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唤醒了,我也想做一个这样强大的有一个强大力量的女性,产出一些作品,然后去给大家一些回馈、陪伴。

无论是清洁工奶奶守护的一儿、一女、小孙女,还是阿亮哥的三婶的子女们,

他们的身后,是舒展羽翼守护住他们的白族母亲。

第一天刚到大理,我和梁老师、独自来做义工的女孩一起散步、看落日。住凤羽镇的晚上,我、邓邓、慧子,坐在阳台吹着夏风聊入夜。我际遇她们,讨论人生经历、某个阶段的决策、个人成长。因为秉持自己的热爱和坚持,我被她们的自我价值探索、利他性所启发和打动。在我眼中,她们谦和、独立、有主见,充满韧劲儿和坚定。最终这份深邃的链接,又回应和完整了本真的自我。

“最大的创造力和幸福感是来自于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交流的话,可能你就彼此走不到彼此的心里。只有让你自己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每个人心动的东西、彼此走向彼此的那个表达,也许才能感动奶奶,也能感动所有到场的每一个观众。

——梁亮


梁亮老师 / 摄影 朵拉

昆明、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广东、河北、伦敦、荷兰、新加坡大家经由不同的城市和地域,最终汇聚在大理这片土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陌生至熟悉,成为有共鸣的好朋友。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

林溪老师 / 摄影 朵拉

“凤羽是一个很纯净的地方,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那几棵果树——第一次来的时候它是光秃的枝桠,我们已经见证它从开花再到结果,等到秋天我们再来的时候,我们会见证它的四季流转。从某种意义上凤羽这个地方在我心里形成了一种非常深的这种情感的链接。

同样,见证项目从无到有、四季轮回,见证项目中每一个跟我们不同的人、各行各业的创作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个项目的意义都可能不同,但我们都是去体验不同生命状态的一种面向。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可贵,也特别美好的。

——林溪

人是由过去的记忆连续性构成的,

我是万千个过去的组成我、也是万千个他人组成的我。

在久别重逢的故乡,我际遇了千千万万个同样从过往深处奔赴而来的她们。

尾声 / 摄影 朵拉

而我,

我亲爱的故土,

我走的每一步都朝向你,

谢谢你,拥抱我的本真、承载我的岁月,

无声托举着这片土地的一切人文风物。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