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大理州成功入选,成为全国第二批27个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大理州全力护好绿水青山、厚植生态优势,积极主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厚植生态优势、壮大绿色能源、做强绿色制造、建设美丽大理。
大理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大理州‘两山’转化与‘双碳’实践”系列报道,今天为大家更新第一集《算清“生态账” 为苍山洱海“定价估值”》。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564.23万人次,同比增长7.89%;旅游总花费692.3亿元,同比增长15.79%。随着大理文旅产业持续长红,良好生态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被更多人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不禁要问:大理好山好水究竟价值多少?当“绿水青山”被折算为“金山银山”时,大理能否把这笔生态账算得精准、转得顺畅、用得长久?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 局长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给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生态产品“定价”,尤其是让以往“无价”的各类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有价化”,让群众心中有数、看得明白,它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评价指标来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要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的提出和运用,正是对“唯GDP”评价体系的战略性补充。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2年,大理州洱海流域成为省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地区之一,州政府印发了《大理州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启动了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结果应用探索。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 局长
目前,大理已率先完成洱海流域2019年-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今年6月底,接续完成了大理市、洱源县县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初步构建了反映全州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基本摸清洱海流域及其所在县(市)的生态产品价值,为下一步核算结果应用和价值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核算显示,2019年,洱海水体本身价值达209.37亿元,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排名第二位。2021年增至285.55亿元,净增加了76.19亿元。价值的增加主要源自水质持续稳定保持优良、相关调节服务以及文化服务带来的价值提升。
生态产品价值是一种超越经济价值的综合效益,生态产品价值不仅体现为直接的经济交换,更涵盖非经济价值。目前,大理州已制定补偿办法,建立了基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的洱海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已实施三轮横向补偿。当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完成市场化转型以及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仍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双向转化的重点和关键。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主任 教授
可以逐步形成生态补偿的总体性框架,着重体现受益于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增加的地区、行业,对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受限及作出贡献的地区、行业进行补偿;为充分体现制度公平,也可考虑构建洱海流域生态补偿专项统筹资金体系,整合当前分散于各个行业部门和层级的生态补偿项目,防止补偿工作出现碎片化现象;同时,可建立行业间的生态间接补偿机制,逐步提升横向补偿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的创新路径,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算清“生态账”,才能守住“金饭碗”。当“绿水青山”有了价格,也就有了保护、补偿、交易的标准。大理把优质生态资源的“无价”转化为“有价”,把治理投入与产业收益放在同一本账里算得失,既让保护者看见收益,又让使用者明白账单,萌生了更多资源转换、绿色发展的新机遇,大理“绿水青山”的存量正在变为“金山银山”的流量。
记者:杨钰洁 熊志明 杨雪梅(实习)
编辑:李斯
责编:字昕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