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简单的政策搬运工,而是成为创业生态的培育者。
近年来,大理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用精准的政策支持解初创之困,以开放的资源平台破发展之局,让每个异想天开的创意都能找到生长的缝隙。
大理不仅是旅人的乌托邦,更是创业者的实验场。今天,大理州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群造梦者,在不同的故事中感悟坚守、拼搏、勇敢的青年创业精神,感受大理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
今天带来大理追梦人系列报道第六篇——
“坚持一件事情,走得慢但一直在进步,才能走得长远。”
——罗志刚
人物小传:罗志刚,男,汉族,1986年7月生,巍山县青华乡人。17岁时,他揣着村民凑的2000元赴沪打工,从宝钢操作工做到上汽管理层。2013年,他放弃2万元月薪回乡养黑猪,带着“让农村好产品卖上好价钱”的初心,从26头母猪起步。十年间,他用“以销定产”模式建成8个现代化猪场,带动300多户农户增收,规模化养殖户年收入超10万元。如今,他的黑猪走进昆明70多家直营门店,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
罗志刚在新建种猪场检查设备(霍时雨摄)
“我爸爸是个猪头!”9岁的女儿经常这样和同学介绍,罗志刚非但不恼,反而乐呵呵地认下了,“以后要说是黑猪头”。这个他坦然接受的称呼,藏着他从打工仔到产业带头人的十年蜕变。
在巍山县大仓镇的一片青山环抱中,一座现代化的种猪场即将投产,罗志刚和工人们穿梭于保育舍间,进行着最后检查。这里,是巍山家香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五个种猪场,也是总经理罗志刚“彝家黑猪”梦想的最新注脚。
罗志刚在新建种猪场投入使用前做最后检查(霍时雨摄)
2004年,17岁的罗志刚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当时去上海打工需要2000多块钱路费,家里实在拿不出来。”他回忆道,“村里人竭尽所能,哪怕是30、50块钱,都肯借给我。那个年代能拿出三五十块还是不容易的,没有这笔钱,我就到不了上海。”这笔“众筹”来的2000多元,不仅让他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更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回报家乡的种子。十年后,当他在上海汽车集团做到管理层,月薪2万多元时,这颗种子开始发芽。
在上海的十年间,罗志刚陆续带出了村里十几个年轻人,“开始觉得是好事,让他们见了世面,赚了钱”。但渐渐地,他发现这些年轻人两三年都不回家,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让他陷入深思:“我把他们带出去到底是对是错?”
罗志刚到养猪场察看黑猪生长情况(霍时雨摄)
2013年,罗志刚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回乡养猪。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父母发动所有亲戚朋友不准给我借钱,他们也不来帮我,就让我一个人干”。虽然不被人理解,但罗志刚心里有本明白账,上海超市里的生态黑猪卖高价还供不应求,老家的优质黑猪一定有市场,“父母养了一辈子猪,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我凭什么能把黑猪卖出比市场高一两倍的价格,平时他们高出5毛都卖不掉”。
与其他养殖户不同,罗志刚的创业第一步不是建猪圈,而是跑市场,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很快见效。2017年,他与昆明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已在昆明建立70多家直营门店,拥有25万会员。“瞄准目标客户群体,他们一年需要一千头,我就做一千头,需要一万头,我就做一万头,根据需要来生产,而不是生产了再去销售”。
在养殖上,罗志刚推动传统养殖与现代技术融合,猪场里每一头猪的生长数据、健康状况都能用数据监测,“现在实现了远程监控,不用进猪舍就能掌握所有信息”。同时,他还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专家工作站,既保留云南土猪血统,又引入优良种源进行改良,“我们计划用8年左右,培育出‘彝家黑’新品种”,罗志刚表示,“这将成为云南第十个地方猪种。”
罗志刚在养猪场察看孕期母猪生长情况(霍时雨摄)
此外,罗志刚还创新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全县5个乡镇300余户农户参与黑猪养殖。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保底收购等措施,有效降低农户养殖风险。规模化养殖户年收入可达20万元,小型养殖户也能实现稳定增收。“让农村的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是我最简单的初心。”罗志刚说。
罗志刚作月度经营情况总结(霍时雨摄)
在创业过程中,罗志刚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各级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不仅提供了固定资产投入,还在品牌推广、政策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作为返乡创业典型,罗志刚先后当选县政协委员、州党代表,并担任县工商联副主席等职务,这些荣誉既是对其创业成果的肯定,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人社部门在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强力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人才和技术难题。”罗志刚介绍道。
编辑:迟晓娟 施晓倩
责编:迟晓娟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