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州深入实施文化铸州、产业强州战略,全力构建资源富集、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设为契机,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精心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和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如今,苍山洱海间,古道重绽光芒,方志不再尘封。大理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大理以名城群落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二篇《从“千年古道”到“文化廊道” 大理力寻串联发展最优解》。
大理以名城群落激活千年丝路生命力系列报道之二
从“千年古道”到“文化廊道” 大理力寻串联发展最优解
暑期来临,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迎来观光热潮。场馆内,通过实物展陈、数字化影像、场景复原等形式,一幅展现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和传统技艺的璀璨画卷,吸引着每一位到访者的驻足、倾听与共鸣……
“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主体馆建于剑川县古城,三个专题馆茶马古道馆、大理石馆、博南古道馆分别建于沙溪古镇、大理古城、永平博南文化园,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的方志馆和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分馆。”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黄克超介绍。据了解,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自2021年4月启动建设,先后征集国内8个省(市)、1个节点城市及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市)的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主体馆共征集资料5518册,2022年8月正式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127.6万人次、团队9233场次,成为研学游的“热力场”。
据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黄克超介绍,在下一步工作中将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为契机,联动州内其他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和相关县市,共同打造历史方志文化名城带,精心谋划全州方志馆群建设格局,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方志事业大州”“方志文化名州”和“方志馆标准化建设示范州”,持续传承与弘扬“丝路精神”,让这条跨越千年的南方丝绸之路再现昔日的辉煌。
一带苍山雪,书写南方丝路卷;一泓洱海月,扬起茶马古道风。大理秦入版图、汉设郡县、唐宋兴盛,自古为“蜀身毒道”“茶马古道”交会之地,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民族文化特质,是云南最早的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和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荟萃,在全州南北直线跨度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拥有剑川、大理、巍山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全州共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33处、中国传统村落162个,各级文保单位641项,非遗项目827项,各项历史文化资源均位居全省前列。
怎样把散落的名城群落巧妙“串”起来?让多元文化廊道完美“融”起来?让千年古道重现“华光”?这是大理转文化资源为发展势能的新考题、新挑战。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联动发展或是最优解。“立足于大理、巍山、剑川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我们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建设的发展战略,编制发布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带总体规划》。”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木杏云介绍,该规划以茶马古道为主轴,以3座国家级历史名城为极核,推动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一体化、全方位保护,形成彰显大理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统筹连片保护格局。
近年来,大理州强化资源挖掘,全力推进申报列级,持续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挖掘、挂牌保护工作,各项挂牌保护资源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地方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强化立法约束,全力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不受破坏,巍山、大理、剑川、漾濞均已制定地方保护管理条例;持续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全州累计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总数达2.3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与此同时,大理州以“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把“示范带”建设有机融入与洱海生态廊道、环苍山国家步道、茶马古道、“苍山十八溪”绿廊体系进行统筹推动,以“一带三道十八廊”建设促进大理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实现永续传承。
在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历史纵深中,大理州正积极探索从单体保护到整体叙事的发展路径,将古道路网、名城古镇、非遗聚落整体串珠成链、连线为廊、形成群落,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大理文化”正源源不断地焕发着澎湃生命力……
编辑:褚雪琴 施晓倩
责编:迟晓娟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