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山水大理 翻开美好新“湿”篇


湿地总面积达2.6万余公顷

湿地保护率高达94.13%

洱海水质连续三年评级为“优”

透明度为20年最佳状态

建设全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作为绿色屏障……


日前,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

大理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成为云南省首个获此认证的城市

这块生态勋章,绝非轻易可得

那么大理缘何获评?

让我们循着苍山的风、洱海的浪

走进这片人与湿地双向奔赴的绿意



大理市

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用奋斗答卷诠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减排及防灾减灾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大理市处于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结合部,位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上游。


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杜杨锋说:“洱海多年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立方米,担负着维护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生态安全的重任,流域内的湿地资源极其重要。”


大理通过

水源涵养林保护、洱海入湖河流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湖泊水生态修复

等8个方面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

形成以高原湖泊修复为代表的湿地保护模式



通过湿地保护和修复

大理在“绿水青山”间

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一幅绿色转型画卷正徐徐铺展





水清岸绿 文旅新业态蓬勃生长




依托苍山洱海保护区、环湖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大理古城、双廊古镇等人文古迹,大理的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昔日“风花雪月”的诗意画卷,如今化作触手可及的清澈洱海与优美湿地景观,吸引了八方游客。



随着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澜湄合作大理国际马拉松赛、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大理站等品牌赛事激活山水基因。


“四季户外运动之城”“全域旅游康养之地”

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康养旅居、研学交流

文旅市集、团建露营接踵而至

时尚旅拍、目的地婚礼

让大理成为“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





2024年,大理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955.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4%,旅游总花费1138.1亿元、同比增长4.87%。






生态廊道 人水共生和谐图景




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主体

如同一条“绿色动脉”

将湿地、村落、田园串联

它的守护效应日益彰显

物种多样性显著恢复


项目新建的湿地成为洱海湖滨湿地的延续和重要补充,为水鸟提供了理想栖息地,到处都是灵动的身影。



“目前,水禽种类已增加至16种,观测到的鸟类总数从94种增加至104种,一度销声匿迹的国家保护动物鸟类有7种重新回归。”洱管局工作人员车露说。


大理文旅部门推出“有风的地方”观鸟线路,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前往苍山洱海等地观鸟、拍鸟。



如今,市民游客在此

体验生态之美、乐享健康生活

廊道周边村庄

借势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民宿

增收效益明显





特色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丰富优质的生态资源,大理市打造“与理相伴”区域公共品牌和高原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



402个“三品一标”产品溢价增值

“弥露”等6个品牌入围云南绿色云品

“大理洱海稻米”跻身全国名优新农产品名录


13.23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增效,顺丰洱海环保科技公司“牛粪变黄金、秸秆变宝贝”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95万吨。



在古生村洱海流域绿色种植基地,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委员、工会主席、副总经理张建平和团队,携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共同推出绿色生态优化模式。


与传统种植相比

该模式使径流磷排放降低49.7%

COD(化学需氧量)降低51.9%

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3%

肥料整体成本下降76%



承包了637亩土地种植水稻的古生村村民赵月纯是该模式的受益者之一。“现在亩产提升30公斤以上,成本降低的同时收入显著增加,还减少了污染。”赵月纯欣喜地说。


“这些年,洱海流域种植户为保护‘母亲湖’付出很多,能用科技帮他们增收,我很欣慰。”张建平朴实地说。



“洱海清、大理兴”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

大理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

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密码”

全国生态日

让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共同守护这片湿地净土

让“国际湿地城市”之光持续闪耀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李兴文 王璐瑶)

供图:秦蒙琳 李丽 段苏航 陈飞 赵一舟 董孟良 杨继培

审核:孙琴霞

终审:李政波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