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CCTV-4《中国新闻》推出的
系列报道《绿水青山之间》
聚焦大理洱海的生态保护成效
带大家读懂
一湖清水里的
生态密码与民生欢歌
央视记者跟随村民下水采摘海菜花
“海菜花在这里生长,是保护得好,治理得好!”
环湖生态廊道也是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的缩影
一起来看↓
在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台记者罗坷欣全副武装下到水里,与村民一起体验采摘海菜花。洁白的小花长在通体翠绿的嫩杆上,这一特色的美味蔬菜,不仅丰富了民众的餐桌,也成了洱海边清新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洱海生态环境的“活指标”。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总工程师钟岚介绍,海菜花的生长对水质要求特别高,如果不是在清澈的水里面,它是长不出来的。
海菜花的蓬勃生长,直接印证了洱海水质的显著改善。依托气调保鲜技术,海菜花保鲜期已从3天延长至12天,产业价值大幅提升。生态红利也实实在在地装进了村民口袋:每亩海菜花为村民能带来7000多元的收入,村民除土地租金外,每天工资还有100元,海菜花也成了村里的致富菜。
基地里的致富花摇身一变成了洱海边清新亮丽的风景线,当然也是水质向好的风向标。我们现在漫步的这条环湖生态廊道,就是大理治理洱海多年的生动缩影。通过生态搬迁、环湖截污,还有面源污染防治等种种手段,洱海已经成为了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但是治理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洱海管理局副局长杨学松说:“下一步,我们将从治污水、治垃圾、治农业面源和改善水生态这几个方面持续着力,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创业就业、创收增收,实现我们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变。”
生态向好,催生了多元业态。在传统白族院落改造的“心邸咖啡”里,年轻人品味着洱海边的慢生活。
这家由白族民居改造的咖啡馆,为村里提供了80多个就近就业岗位,“家门口工作”成了现实。心邸咖啡创始人杜杰说:“现在,村民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水不清澈,谁会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赶时间,累了就来坐坐”
“在这里,随手一拍都是美景”
“在这里不玩手机,只看风景,心情就很好”
......
在此休闲放松的游客们,对洱海的生态、咖啡馆的环境赞不绝口。
“大理到底好在哪?”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湖光山色之间:当海菜花在清水中绽放,当咖啡香在庭院中弥漫,当村民的笑脸与游客的赞叹交织……这便是生态治理绘就的最美答卷。
一杯本地咖啡是洱海献给游客的慢生活,而大家的到来也给大理带来了不一样的新活力。如果你不想融入喧嚣,也可以步入古巷深处,尝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也可以用传承千年的非遗扎染留下你的大理记忆。大理到底好在哪啊?找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来告诉我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