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物说 | 千年白族村——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之际,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大理文物说”专栏,继续带大家透过这些散落于苍洱各处的“时光之眼”,窥见大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今天,一起跟随云龙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杨伟飞,了解千年白族村——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


【大理文物说】

千年白族村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位于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为明清古建筑群。“诺邓”地名,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即有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建筑,另一类是民居院落。公共建筑主要包括诺邓盐井、玉皇阁、棂星门等8个古建筑。民居院落主要包括银匠家民居院落、黄必英民居院落、黄生民居院落等24个古建筑。

诺邓盐井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据史书记载,其开采于汉代,明洪武十六年在云龙设“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在今诺邓。诺邓盐井主要包括一口“淡水井”和一口“卤水井”,淡水井深17.2米,卤水井深16.4米,两口井地下部分相互连通,呈环形硐道。整个地下硐道长约150米,顶为白栗木架厢结构。诺邓盐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封井停产,是云南省延续时间最长的矿业遗址之一

玉皇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代表,其始建于明代,为三层重檐阁楼式建筑,建于高2.15米的方形台基上,重檐歇山顶,屋檐下用雕花斗拱,阁通面阔13.8米,进深13.3米,高16.4米。阁顶藻井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对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中的民居院落式样主要包括“三坊一照壁”“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等白族建筑。民居院落多因山就势,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的古老性、完整性、集中性及浓郁的白族乡土建筑风格,使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迟晓娟
云龙融媒:杨伟松 字银洁
视频剪辑:金镇雄

编辑:迟晓娟 张华兴(实习生)

责编:李婧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