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采风前,我的公众号收到一位叫水香的网友留言,她希望我们能去拍摄她的一位邻里,她说:有一位奶奶,大家叫她贵堂妈(太和村的),我们从小吃她做的豆腐,豆浆,豆粉,腐乳。她做的刺绣也是栩栩如生。小身躯大能量的一个人。四个孩子,老大还是洱源县高考状元。现在还做豆粉甘蓝,都快八十岁了,还一直自强不息。她反背着竹编的大桌子,豆腐、豆粉全部放在里面,个子又小,桌子都把她盖住了,从她家到集市上,一开始那段路还很陡峭,上面看下去,只看见桌子,人都不见了,被盖住了,好心疼的。这么多年过去,那种画面依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在这次采风中在地向导杨涛老师帮助我们找到了这位叫杨润梅的奶奶。
杨润梅 78岁
这位年近八旬的奶奶,一生写满勤劳与坚韧。11岁时,因家庭贫困,她不得不告别课堂,投身于豆腐制作,14岁进入大队豆腐厂,从此与豆香为伴。23岁与同村丈夫成婚,婚后的她不仅操持家务,还撑起了豆腐手作坊的生计——凌晨4点起床磨豆,步行到周边村庄售卖,后来还去大队酒厂做工。丈夫是口碑极佳的石匠,虽家境清贫,却勤恳朴实,两人相伴多年,偶有拌嘴,却也在柴米油盐中相濡以沫,直至八年前丈夫因病离世。
为供4个孩子读书,她和丈夫省吃俭用,甚至借钱维系。即便老房年久未修,看着孩子们先后考上大学,她仍觉得一切值得。如今独居老房的她,依旧闲不住:清晨去卖甘蓝,在家手工制香、绣花,邻里常来请教手艺。老房虽简,却承载着她一生的故事,于她而言,这里便是最安心的归宿。
我们采风结束后,水香又发来留言,她说:“曾曾老师,你们的活动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就像在你往期的作品里所说的:希望被看见。”
张德贤 68岁
砍柴、种田是年少时张奶奶的日常。21岁,她与同村丈夫成婚。为贴补家用,她自学裁缝,从老螺蛳湾进货布料,加工成围裙、手套在沙坪一带售卖,栽秧季常供不应求;丈夫则以帮人建房为业,两人在忙碌中支撑起家庭。他们养育的三个孩子均大学毕业。回望过往,她用缝纫机和农田书写生计。如今依然在经营民宿、做缝纫活,闲暇时跳广场舞、赶庙会,在乡土烟火中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充实与淡然。
段瑞珍 88岁
段奶奶是家族五代裁缝技艺的传承者。自八九岁起,她便跟着以制衣售卖为生的母亲学习针线活,在农田与缝纫机的交错时光里,开启了近八十年的裁缝生涯。即便如今已耄耋之年,仍能轻松穿过细小的针眼,随身携带的针线包,是她与手艺相伴一生的见证。当问及老人给多少新人缝制过嫁衣,老人平淡地回答:“太多啦,记不得啦!
赵银弟 81岁
赵奶奶小学一年级便辍学务农。22岁时结婚,与丈夫感情和睦,育有四个孩子。然而,丈夫39岁时突然病逝,当时她36岁,最小的孩子仅四五岁。此后,她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抚养四个孩子、照顾老人,靠种地维持生计。在乡邻亲戚的帮衬下,她将孩子们拉扯大。如今,她传承祖辈手艺做蜜饯、香,在集市售卖补贴家用。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艰辛的印记,却也见证了她的坚韧与不易。
在这次凤羽采风中我们还遇到很特殊的一位采访对象。我们在村里碰到她问路,才发现她不会说话。给她看我们要找的人,她马上心领神会带着我们,把我们一直送到要去的奶奶家。第二天摄影师郝哥特意找到她给她拍照,书屋小尹洗好照片送给她。她叫李红义 ,67岁,先天性失声,养育了一个孩子,平时在家种种花 做做饭 。
图片拍摄:麦子 郝京强
文字整理:峥嵘
感谢在地向导杨涛老师和凤羽小赵!
感谢慢城农庄凤羽白米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