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之际,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大理文物说”专栏,继续带大家透过这些散落于苍洱各处的“时光之眼”,窥见大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今天,一起跟随云龙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杨伟飞,了解古代桥梁的发展史——沘江古桥梁群。
【大理文物说】
古代桥梁的发展史
沘江古桥梁群
沘江古桥梁群位于云龙县沘江及其支流,为明清古建筑群。云龙县境内高山深谷,河流众多,自古多水则多桥,在其境内的沘江流域形成了“五里一水,十里一桥”的景观。
云龙县是云南省古代桥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涵盖了中国桥梁建筑中的浮、梁、拱、吊四大基本桥型,其中除浮桥是在沘江枯水季节临时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桥梁。在沘江及其支流上现保存有37座古桥,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誉,被称为“桥梁博物馆”。
代表性梁桥有通京桥、彩凤桥和永镇桥。其中,通京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为单孔伸臂式木梁桥,全长40米,宽5.5米,高12.5米,净跨径29米,是大理州乃至云南省同类桥梁中单孔净跨径最大的梁桥。
代表性拱桥有双龙桥、安居桥和仁里桥。代表性吊桥有青云桥、安澜桥和惠民桥。在沘江的众多古桥中,还有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的藤桥。藤桥,古称“笮桥”,唐《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
藤桥是没有桥墩的桥,重量全都拉在两头的大树上。用直径0.02米的野葡萄藤条拧成两根长绳,平行系于沘江两岸的大树上,在藤绳上吊一张用藤条编结成的大网,在网两侧穿两根圆木作为扶手,在网底铺一批木方作桥面,从远处看整座藤桥就像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鱼网。这种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的桥梁,现仍有5座保存在沘江之上。
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组成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沘江古桥梁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迟晓娟 阿苏越
责编:字昕
终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