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扎染的传承接力与“年轻态”赋新转型

近日,云南大理璞真两代人扎染作品《蛮王礼佛图》《山峦》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非遗正青春”专题展。在大理白族扎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背后,折射的是这项非遗技艺两代人的传承和创新。





夏日的阳光透过朵朵白云,温暖着苍山洱海。在苍洱间的喜洲镇周城村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的作坊内,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袁正在父亲段树坤的精心指导下,学习扎染技艺。每一个环节,段袁都会认真学习,动手实践,承习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段袁出生于扎染世家,父亲段树坤是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母亲段银开是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98年,段袁父母在继承白族传统扎染技艺的基础上,重建祖上传下来的家庭作坊“璞真染坊”。段银开负责“扎”,在传统30多种针法的基础上,又创新出100余种针法。段树坤则负责“染”,开发栀子果、藏红花、苏木等一系列天然染料,让扎染不再拘泥于蓝色。




因为我们是一个扎染世家,在我们两代人的传承中,父母都是言传身教的,小时候我就跟着他们,帮他们简单的做一些晾布、染色,包括整理一些染料。后来,我专业的学习后觉得,这门手艺虽然辛苦,但能为我们白族扎染做一些传承。

周城村被誉为“中国白族扎染艺术之乡”,拥有600余年的扎染历史。经过多年的收集和创作,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在周城村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传统扎染图样1800多张、模版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多件,创新扎染花纹图案2000多种。



针法不变,染技依旧。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之下,段袁不仅学会了白族扎染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还对扎染产品进行了创新。


段袁


因为我父辈做的比较传统,我和我媳妇就以现代的一些传统的技术来设计一些文创产品,比如像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包括一些我们用的玩偶、笔记本,把扎染融入到我们现代生活当中,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接受我们的扎染。同时,我们也利用互联网平台跟外界的一些合作,把扎染更好地传承下去。

蛮王礼佛图是《张胜温画卷》的内容之一,为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及其弟子们所绘。在父亲的指导下,段袁耗时一年多的时间,用传统的白族扎染技艺,完成了蛮王礼佛图的创作。



这次我们参加展出的两幅作品,一幅是蛮王礼佛图,我们耗时一年的时间把它扎制出来,这个作品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它把段兴智前去礼佛的一个场景进行扎制出来。作为大型作品,里面有很多扎染的细节、针法、扎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苍山山峦叠翠的效果,在父亲的指导下,段袁经过反复实验,最后选用了仿龙花针法,完成了扎染作品《山峦》的创作,作品既传承了古老的技艺,又赋予了产品的新生。段袁等非遗“年轻态”传承人正用灵巧的双手和满腔的热爱,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段树坤


儿子做的作品《山峦》,用他的新的思想和新的染色工艺把整个大理的苍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诠释扎染传承到现在,它不只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和技艺的传承,它在我们心中,其实就是穿梭在苍山洱海之间的蓝天白云。做到了如何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也履行了我们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就有了新的方向。




来源:大理融媒
编辑:王丹
审核:赵向军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