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芦笙、一把刀,他把巍山彝族打歌从大山带到北京舞台!


巍山县马鞍乡青云村的郭建荣,自幼在彝族打歌艺术的熏陶中成长,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质朴的愿望,就是将这门祖辈相传的技艺发扬光大。



这天,马鞍山乡青云小学的校园里,郭建荣正在教学楼前挥舞着手中的大刀,指导孩子们练习青云打歌。这些年来,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传授彝族打歌技艺已成为郭建荣生活的一部分。1965年4月,郭建荣出生在马鞍山青云村,他所学所传的青云打歌,是巍山彝族打歌的一种,郭建荣的爷爷郭正清、父亲郭家林,均为当地有名的芦笙手和“歌头”。





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郭建荣

受家庭和地域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打歌,这个小小的愿望也让我坚守了40余年。儿时父母经常和我说,我们青云的彝族打歌在50年代,就被应邀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所以,把巍山彝族打歌带到北京去,一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抱着这个信念,郭建荣总是千方百计找机会学习彝族打歌舞步和大刀、葫芦笙。田间地头、山坡荒岭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2002年5月被认定为巍山彝族打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郭建荣更是全身心投入了彝族打歌的传承工作。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始终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多年来先后正式拜他为师的村民有20多人,他都精心指导、耐心传授,如今全村已有彝族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7人。



2006年,40岁的郭建荣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带队赴京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一朝梦圆心无悔,笑看人生万里晴,那一刻,云南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舞台上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守护民族瑰宝,传承文化薪火。2008年,郭建荣带头在村里申请成立了巍山县民族民间歌舞传承示范点,主动对接当地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每周2节课教授打歌坚持至今,共教授师生1000余人次。






青云小学校长 茶兴秀

现在我们青云小学设置了广播操,采用“青云打歌+体育健身”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我们还把擅长打歌的孩子们聚集起来,设立了青云小学校园打歌队,打歌队的成员有20人左右。




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2010年6月,郭建荣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群文之星”称号,同时他参与编导的彝族打歌节目《阿克力》也荣获群星奖,这也是群众文化类的国家级最高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青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建荣在周边村落选拔3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青云打歌艺术团。村民常桂芝也是在郭建荣的精心传授和鼓励下,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巍山彝族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青云打歌艺术团成员 常桂芝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打歌技艺逐步提高,并于2025年2月被评为巍山打歌非遗传承人。现在我也是青云打歌艺术团的一员,劳作之余我还会积极参加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每年收入有两至三万元左右。



2017年,郭建荣被聘请为云南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民族舞蹈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授课专家,同年被评为巍山县首届“兴巍优秀人才”。2019年参与编导的传统节目《巍山打歌》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2022年被聘为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民间艺术指导教师;2023年参与编导的巍山打歌节目荣获云南省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最佳人气广场舞奖”;2024年被云南艺术学院聘为非遗传习教学教师......





2025年3月,郭建荣被公布为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除了欣喜与自豪,他感觉更多的还是责任和义务。




巍山彝族打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郭建荣

这是对我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我将继续努力,把我们巍山的彝族打歌一辈辈传承好。




巍山融媒:陆向荣 高林辉

通讯员:方树蓉

编辑:刘林灵 李玲

责编:李婧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