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地村”到年入千万!大理这个古村靠“艺术+小院”逆袭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大理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深化改革盘活“三资” 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做好“三农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是关键。近年来,大理州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把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配置到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农民把“家门口的资产用起来,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活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理市中和村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中和峰下,拥有1200余年历史。过去,中和村与大理众多传统的村庄相似,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村里的农田陆续被征用,村内56处老宅长期闲置,土地撂荒率达40%。2019年起,村集体启动“资源唤醒计划”,打造“中和文化艺术村



杜武
大理市大理镇西门社区中和村民小组 组长

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将闲置院落统一地进行规划开发,推出了“艺术+小院”的这种模式,将乡村振兴项目配套的资金用来进行我们基础设施的升级。按照新店老坊、新旧空间协同开发的模式来改造,老片区作为非遗工坊,新片区主要开发为精品民宿客栈。目前我们的艺术工坊已经一共有16间,精品民宿53院。


随着村庄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慕名而来,在这里创作、创业,并扎根发展。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学习艺术的机会,也带动了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村民通过出租闲置房屋、经营民宿增加了收入,还可以到艺术工坊就业。



程尧
鸿贝文旅户外玩咖 负责人

我们过来这边主要是因为中和村在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而且同时要打造苍山户外大本营,这跟我们户外公司的发展理念是非常契合的。来到村子里之后,我们感觉被接纳,所以进来之后觉得非常的温暖。

邓虎藏
云工开物 主理人

这个村子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往前进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包括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还有一些实际的,包括协调跟房东的关系,来解决我们的一些后顾之忧。


如今,中和村通过建立艺术家驻留保障体系,吸引了8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在这里长期居住,形成“候鸟型”人才库。同时,与大理大学、中央美院等12所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形成“创作-展览-交易”全链条。通过校地联动、企业入驻、村集体入股、农户参与的联农带农机制,“艺术家第二居所”已初见成效,并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曾经的“失地村”变身“艺术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杜百科
大理市大理镇西门社区中和村民小组 村民

以前我们全家的收入一年也就两万多元,通过打造中和文化艺术村后,来的人多了,住的人也多了,现在我们家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八九万元,家里的劳动力还可以出去打工。

邓虎藏
云工开物 主理人

我在中和村12年,我在这边成家、立业,小孩也在这边出生,未来这个村子我觉得会变成一个集艺术、旅游、旅居,还有游学为一体的一个村落。我们希望能够跟这个村一起成长,跟这些村民一起成长,共同去打造一个新形态的村落,我们充满信心。

目前,中和村的艺术产业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占全村GDP的45%。村民总产值从2019年的280万元增至现在的700万元。目前16间艺术工坊已经开始使用,117户的村民房屋已出租,出租率达到了89.15%,同时带动了村里以及周边的1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杜武
大理市大理镇西门社区中和村民小组 组长

未来我们也计划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乡村资产支持证券项目,将32处改造好的民宿,未来10年的收益权打包上市,募集资金5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升级,将我们的中和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养的和谐家园。



更多阅读戳链接:“一键报贫”!母亲患病陷困境,他手机“扫一扫”15天获救助



记者:蔡亮 李希楠(实习)

编辑:李玲

责编:李婧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