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徽映照“金花”开 ——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 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


人民法庭是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哨”,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最后一公里”,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喜洲法庭”)坚持以“金花+”工作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促推基层治理从“化诉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喜洲法庭先后荣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云岭楷模”等荣誉;“‘金花调解’优化升级 多元解纷服务乡村振兴”入选云南“一站式”建设优秀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的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相关工作经验被《人民法院报》《中国妇女报》等深入报道。



一张靓丽名片 构建纠纷化解“连心桥”

“金花”是白族文化中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公正无私的女性形象化身,喜洲法庭将经千年浸润的民俗文化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用这张靓丽的名片,架起纠纷化解“连心桥”。


2012年,全州首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法庭调解室——“金花调解室”落地喜洲法庭。调解室选聘熟悉法律政策、通晓白族语言、知晓民风民俗的“金花”担任调解员,走进“金花调解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白族非遗扎染技艺制作的“古藤古藤,呼啥呼咿”(白族话“坐下坐下,好好商量”)几个大字,这也是“金花调解室”一贯坚持的理念。



大理市湾桥村的赵某因新建自家房屋,与邻居杨某发生纠纷,杨某坚决不准赵某家施工,闹得不可开交,赵某于是起诉到喜洲法庭


按理说,建盖房屋只要不占用邻居家的面积,就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矛盾。带着疑问,“金花”调解员分别向双方了解情况,原来是卫生间修建位置违背了当地风俗习惯,从而引发了两家人的矛盾。


于是“金花”调解员从风俗习惯入手调解,赵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有违风俗习惯,当场表示将卫生间搬到他处,杨某也保证不再阻止施工,两家关系也由剑拔弩张恢复到和睦相处。


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金花”调解员都以柔性疏导、理性引导的方式,为辖区群众调处纠纷,“有纠纷,找金花”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创新解纷机制 激活源头治理“新引擎”

喜洲法庭着眼于矛盾化解,着力在建好村民身边的“工作站”上下功夫。



源头预防“抓前端”,让“小事不出村”。喜洲法庭发挥处于司法为民最前沿、化解矛盾第一线的优势,主动嵌入辖区综治网格体系,建立“法官+网格员联动机制。


法官定期不定期下沉包联村庄,网格员化身“信息哨兵”,对邻里摩擦、家庭矛盾、土地争议等苗头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喜洲法庭据此建立动态风险台账,对高风险纠纷提前预警、定向关注,变被动受案为主动排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都会举行一场独特而有趣的敬老民俗活动——耆英会。当天,村里年满80周岁的老寿星们会盛装打扮,等待村中年轻人将其迎上轿子在村中巡游,让老寿星们接受全村人的祝福后,又将轿子抬回圣谕堂内进行祭祖、拜寿仪式。


年满80的李爷爷按习俗要参加这个活动,但因自家大门较为狭窄,轿子无法进出,在协商使用大门时,又和共用大门的杨某发生纠纷。


河尾村网格员在活动前一天报告了这一情况,“金花”调解员立即上门调解,她向杨某讲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和白族同胞“亲爱互助”的浓浓情意,劝说两家将其中的一扇共用大门拆除,活动结束后,由李爷爷家重新安装大门。在“金花”调解员的耐心劝说下,杨某同意了方案,李爷爷也按期参加了活动。


“多亏了喜洲法庭的调解,不仅修复了大门,更修复了两家的感情。”李爷爷感叹道。这起“金花巧解拆门案”也引得村民们频频点赞。


多元调解“疏中端”,让“大事不出镇”。依托大理市“1+7”一站式运行机制,整合多部门资源,增强矛盾联排、纠纷联调、问题联处的聚合力,着力解决“沟通不畅、求助无门、推诿扯皮”等问题,实现“社会治理一站通”。


左某某等8人于2022年入职大理市某公司,双方仅口头约定工作报酬等事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购买社会保险。入职后,因公司数月未发放工资,左某某等人将公司诉至法院。经过调解员反复、多次耐心调解与释法,仅用时一周,该公司主动发放了拖欠的工资。收到工资后,左某某等人也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


实质解纷“治末端”,让“矛盾不上交”。喜洲法庭设立“一站式调解中心”,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立案前必经专职调解员过滤分流,法官提前介入指导,综合运用“背靠背疏导”“类案示警”等策略,避免程序空转。


2022年,多名村民起诉某公司欠薪四年未付,眼看矛盾将进一步升级。喜洲法庭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邀请6名辖区人民调解员、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等与“金花调解员”“博士调解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了案件调解,让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达成协议。村民也领到了总额73万余元的工资,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喜洲法庭还建立“诉后答疑”机制,承办法官主动释明裁判依据,消除当事人误解。


“法庭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公正裁判,更在于预防纠纷发生。”喜洲法庭庭长说:“我们将持续深耕源头治理,把更多资源力量投向预防前端,让法治力量真正在基层生根发芽,守护乡村和谐安宁。”

深化类案审理 提升服务群众“新温度”

大理市人民法院结合辖区特点及类案情况,优化调整法庭职能布局,将喜洲法庭打造为“家事审判专业法庭”,全力开展集约化、专业化审判,实现从“全科”法庭到“专科”法庭的跨越。


在开展专业审判的基础上,喜洲法庭设立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在家事调查、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更有温度、更为贴心的司法服务。



喜洲法庭搭建“法院+妇联”“法院+民政”诉调对接平台,设立“蒲公英苍洱家事 段六丽调解工作室”,对家事纠纷坚持“前调+中审+后访”,实现纠纷多元化解。



婚姻纠纷是家事纠纷中最常见的,离婚纠纷往往伴随着彩礼去向不明、彩礼数量不明等敏感问题。


一起彩礼纠纷中,男方向女方支付彩礼。之后,双方因生活琐事时常发生矛盾,女方断绝与男方的联系。后来,两人达成协议,女方当月返还彩礼给男方,但女方并未按约定返还彩礼,于是男方将女方诉至法院。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在征得同意后,“金花”调解员进行了调解,在细致充分阐明彩礼纠纷的法理和情理,倡导移风易俗之外,“金花”调解员从解开双方心结入手,希望双方理性走出这段感情的困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请男方考虑女方家办客,采买部分家具等实际支出,男方最终同意女方返还大部分彩礼,化解了二人的彩礼纠纷。


喜洲法庭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在家事调查、家事审判、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更暖心的司法服务,最大限度做到服判息诉,促进家庭和谐,在法治轨道上妥善化解矛盾,涵养乡风、民风。



2023年以来,喜洲法庭结合开展的“蒲公英”关爱计划,妥善办理家事案件1303件,其中调解、撤诉896件,随案发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865份,发出未成年关爱提示248份。

赋能基层治理 构建和谐善治“新格局”

十余年来,从单一到多元再到多效,“金花调解”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喜洲法庭以“金花调解”为载体,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多角度、全方位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逐渐形成理念接轨、效果凸显的“金花+N”多元解纷体系。



在“金花调解”的基础上,喜洲法庭不断迭代升级,立足白族本主宗族文化中“堂屋”的功能作用以及“家族长”的特殊地位,创立“大厘堂屋”家事调解模式,以“金花+大厘堂屋”绘制文化解纷新图景。



喜洲法庭依托喜洲镇诉讼服务站,用活用好基层党组织群众基础,以“金花+网格人民调解”绘制站点解纷新图景;依托大理大学博士队伍资源优势,将法律、心理、人类社会等专业人才引入诉讼工作中,以“金花+博士调解”绘制博士解纷新图景;聘请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行业调解员、人大代表、乡贤能人等特邀调解员加入调解队伍,以“金花+诉前委派调解”绘制百家助调新图景;依托乡镇综治中心,将新金花调解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以“金花调解+新新无讼乡村指导工作室”绘制联动解纷新图景。



喜洲法庭“金花+N”多元解纷工作模式,有效促进了自治、德治与法治相融合,走出了一条把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和情理感化融为一体的新路子,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解纷工作的新局面,并被写入2022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来源:大理政法
编辑:杜香涓
审核:潘明华 赵辰

终审:苏建东


新闻推荐